再议林黛玉诗论之‘不以詞害意’ 雨斤 昨日,老朽心血来潮,把曹公借林黛玉之口,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的一段高妙的诗论,胡乱瞎侃了一番。拙文在万维刊出后,得到了几位网上高人的指教。回帖致谢之余,意犹未尽。今儿个索性,把自己剩余的一点管见,也一吐为快。 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捲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注意,黛玉此处特别强调,写诗的“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洒家本人也向来赞成,作诗如能“意”和“律”兼顾,自然最好。若不能,宁愿舍“律”取“意”!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立意“?什么又是“不以詞害意”?你能不能不要忽悠的那么邪乎,那么玄,弄几个真枪实棒的例子给俺们说明一下? 中。请看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的立意就一个字:思。思什么?思故乡。什么时候思?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为了表达这个立意,李白在这里就没有“以詞害意”:床前本该对屋后,他用了“疑是”,这对仗不能叫工整吧?明月光对地上霜,也不能算工整。举头对低头还凑合,但又犯了叠字的大忌。望明月对思故乡也不工整。可是,这首诗流传到连三岁小儿也能背诵,何故?立意好,情真意切,引人共鸣呗! 再看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的立意也就一个字:魂。魂怎么啦?魂欲断啦。为什么魂欲断呢?思念故去的亲人呀。为了表达这个立意,杜牧在这里也没有“以詞害意”。事实上,这四句诗里,连一星半点的对仗也找不到。可它照样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何故?立意好,情真意切,引人共鸣呗! 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的立意还是一个字:愁。愁什么?也许愁山高路远,也许愁家人可安,也许愁仕途无望,也许愁皇命难堪。这个张继,他在诗中可不曾讲出来。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天色已经亮了,而他尚未睡着,于是他听到姑苏城外寒山寺那里的打钟声,从夜半直听到天亮。为何他如此这般不能入眠,因为他有愁。诗句渲染的萧杀的氛围,深深打动了读诗的人。如果论律诗的对仗,这首诗里也是乏善可陈。我就不一句一句的在此赘述了。 那位又说了,你举的这些例子,怎么词总是要害意呀?难道就没有词不害意的时候吗?有,当然有。譬如,唐洛阳人王湾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绿水间,一作:绿水前) 这首五律,除了尾联两句对仗稍差些,首联,颔联和颈联的对仗,那是十分的工整,简直无可挑剔。而此诗的立意,尽在一个“年”字上。年关到了,诗人却人在旅途中。一般人都觉得,是黑夜里诞生出太阳。而诗人由于适逢春节,思念故乡,心境黯然,故而说是“海日”产生出了“残夜”。伴随着残夜的到来,美好的“江春”也成为过去,随着“旧年”流逝走了。景物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尾联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给全篇笼罩上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洒家以为,王湾的这首次北固山下,是“律”和“意”兼顾,“词”和“意”俱佳的少有典范。尤其是其中颈联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无怪乎被当朝宰相张说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成为文人学士学习作诗的典范和楷模。 说了这么多,本当就此打住。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干脆,这里给列位看官留两道作业题:请分别指出以下两首诗的立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此两首也没有“以詞害意”? 南宋李易安《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