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嘎仙洞的传说 雨斤 本文意在解释清楚大兴安岭,鲜卑族和嘎仙洞三者之间的关系。 嘎仙洞,是位于大兴安岭北部的一个天然洞穴。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这里就是北魏官方在《魏书》里所认定的鲜卑族拓跋部发源地。 一. 先看当地的民间传说。 嘎仙,据说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当地的鄂伦春人有一个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这个山洞里原来居住着九头恶魔。鄂伦春人的神兽“嘎仙”,不畏险阻,搬走了挡在洞口的一块大石头。进洞杀死了这九头恶魔。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嘎仙,人们便把恶魔住过的山洞,改名为嘎仙洞。 嘎仙洞的地理位置,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的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请留意,“甘河”和“噶珊山”。 二. 再来看史籍里的记载。 《魏书·序纪》记载,拓跋部出于鲜卑,鲜卑出于“大鲜卑山”。拓跋部历经两次南迁,先“南迁大泽”、后“南移”而“居匈奴之故地”。 《魏书·乌洛侯传》还记载说,乌洛侯国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来朝,称其国西北有魏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人多祈请”。于是“太武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石室之壁而还”。 也就是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接到北方乌洛候国使节报告,说在北方密林深处中的洞穴,曾是鲜卑祖先居住过的旧墟。当得知自己的先祖,曾经生活在这嘎仙洞中,太武帝无限悲悯。派亲信大臣带着牛羊来此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并刻下了祝文。 许多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中书侍郎李敞当年刻在石壁上的祭文,但始终未能找到。 1980年7月30日,考古学家米文平等人,在此发现石刻祝文,结合当时在洞内发现的陶器碎片等,认定此处即为史书中记载的北魏祖庭。 米文平发现嘎仙洞《石刻祝文》 嘎仙洞位于一道花岗岩峭壁上,洞口西南向,离地25米。该洞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米。西壁有隶书铭文201字,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所刻,其内容与《魏书》等古代里的史书记述完全相符。 由是,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嘎仙洞,竟成为能和秦兵马俑相媲美的重要近代考古发现。这在东北亚考古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洞口处的摩崖石刻真迹,已经被用栅栏和防护盖板进行封存,游客已经不能看到了。而在真迹的旁边,立着一块今人摹拓的石碑,其中刻有19行201个字。书体是南北朝时期的汉字隶书,记录了北魏皇帝拓跋焘祭奠祖先的历史。 三. 最后来看音韵学的解读。 音韵学家们较一致的看法是:大兴安岭,其实就是“大象岭”。你只要把兴安二字连读,就会得出结论了。 鲜卑人的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人的一支,或称通古斯部落。汉朝时,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在上古汉语的语音里,鲜卑读作 /syeong-pe/,也就是“象鼻”。可见,鲜卑人也是崇拜大象的部落。魏书说,鲜卑人出于“大鲜卑山”,也就是说他们是“大象鼻山”走出来的象鼻人。 如今,鲜卑人的祖庭在大兴安岭被发现,说明魏书里的“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也就是“大象岭”。尽管名字叫法不同,但都和大象有关。 崇拜大象的部落,常常用大象来命名他们身边的山川河流。鲜卑人的先祖生活过的地方,有一条河流叫甘河,也就嫩江的支流--甘河。甘,上古汉语的语音为/guan/。也就是“妫”的谐音。甘河,就是妫河,也就是大象河。为什么“妫”即大象,具体请参见: 至于“嘎仙洞”,还有它所在的“噶珊山”,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大象的意思。嘎和噶,都是“妫”的转音字,仙和珊,都是“象”的转音字。因此, 嘎仙洞即是妫象洞,葛珊山就是妫象山。当然,传说中为民除害的嘎仙,其实就是他们崇拜的图腾--大象。 哎,闹了半天,这些全是大象的意思! 下篇预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桑干河,就是象妫河!下篇再来溯源其详。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