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柏拉图恋情 雨斤 妙玉暗恋宝玉,二人有柏拉图式的精神依恋,这在书中有很多次的暗示和证据。 今天,洒家仅就宝玉访妙玉乞红梅一事,来说说个中的奥妙。其余的事证,详情参见拙文:扑朔迷离说妙玉。http://blog.creaders.net/u/11007/201701/277503.html 宝玉前往栊翠庵向妙玉讨要一枝红梅这个情节,出现在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迷”。妙玉总是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宝玉,就如同先前品茶,妙玉拿出了珍藏多年舍不得喝的梅上雪水。梅花取回来后,宝玉又以湘云起的“访妙玉乞红梅“为题,由黛玉执笔,作了一首七律: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衫犹沾佛院苔。 第五十回的原文如下: 众人听他念道,“酒未开樽句未裁”,黛玉写了,摇头笑道:“起的平平。”湘云又道:“快着!”宝玉笑道:“寻春问腊到蓬莱。”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宝玉又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黛玉写了,又摇头道:“凑巧而已。”湘云忙催二鼓,宝玉又笑道:“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黛玉写毕,湘云大家才评论时,只见几个丫鬟跑进来道:“老太太来了。” 这段描写很有意思。作者在此玩起了“甄士隐”,一隐再隐,隐得很明显。按照书中情节发展,本来宝玉这首诗成之后,大家马上就要评论的。甚至很可能还要问他去了栊翠庵后,妙玉怎样说法,怎样乞得,怎样为难他,对宝玉必然好生取笑一番。可是,就在宝玉诗成之时,几个丫鬟道“老太太来了”,就将整个的故事情节嘎然止住,把话题引往别处去了,对这首诗再无交待。别的古本中有没有批语洒家不太清楚,至少在脂评本中,此处是没有任何批语的。只身前往,隐而不表,话题陡转,没有脂评。曹公的用意显然时为了暗合妙玉与宝玉那不能说出口的朦胧微妙的情感特点。这从宝玉的这首诗里,就更能看出些蛛丝马迹。 宝玉这首诗,韵属下平十灰,仄起入韵。首联二句的大意是,酒尚未喝,诗句尚未裁夺,就被罚去栊翠庵中寻腊梅。此处重复了此事的起因:李纨想要红梅单单叫他去,而爱使小性子的黛玉又毫不介怀。由两人态度可见出宝玉与妙玉既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又止于礼节,在有限的相互欣赏之内。蓬莱即是仙境,妙玉与宝玉的缘分在世俗之外。 颔联中,大士指观音,瓶中水是玉净瓶中珍贵的水;嫦娥,是指妙玉纯洁无瑕的形象。这句可以看作“到蓬莱”之后,宝玉叩门时的口吻:“我此番前来,和上次不同,不是惦记用你最珍贵的红梅雪上水给我烹茶喝,而是想求你一枝槛外梅花啊。”此联黛玉道“凑巧”,细细思量,凑巧在“槛外”二字上。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曾下过贺帖自称“槛外人妙玉”,宝玉一时不知如何回应。而此时是五十回,可见宝玉还不知道妙玉这个别号,黛玉可能是知道的,所以说道“凑巧”。另外,妙玉所欣赏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是南宋范成大的诗句。当时贵族家庭门槛建得高且要包铁皮,希望千年不坏。但再尊贵最终也不过落得土馒头一样的坟头,铁门槛与土馒头的含义,其实曹雪芹在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即已提到过。此处宝玉所说的”槛外梅“应该是实指生长到了门槛外的梅花,这对妙玉来说,委实“凑巧”。也许正是这句,撞进了妙玉孤洁出尘的心境吧。其实“凑巧“之处,不止如此。在第三十八回,宝玉作菊花诗言:“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曹公早已让宝玉将”槛外“二字说出,超脱尘俗对宝玉来说是存乎心的。再有,第三十一回宝玉又说要做和尚,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黛玉是知道宝玉这个心思的。落到“槛外梅”三个字上,也是“凑巧”。宝玉这一趟,是向着世外去的。 颈联中,用了很美的语言形容梅花:“红雪”“紫云”。宝玉说自己入世采梅去,出世乞梅回。而事实上,宝玉进入栊翠庵采梅才是出世,回到芦雪广当然是入世。这里的入世与出世顺序正好反过来了,这可不是曹公的互文,而是照应了宝玉“神瑛侍者”的来处。他本就在五行之外,入俗世红尘来赏人间百花,最后还是要出家离尘而去的。这一联的伏笔,暗示了宝玉的在书中最后的结局。 尾联同颔联相似,也是宝玉对妙玉说话的口吻:“来到这儿,谁能怜惜我这作诗人的嶙峋瘦骨,要回去了,身上的衣衫都带着你这儿佛门的气息。”不得不说是很动人的,带了一些知音的理解与了然。“瘦”也不一定是宝玉的形象。如果把“瘦”理解为精神上的“清苦”,此句又可以理解为:“妙玉,有谁怜惜你这寂寞清苦的心思,看你的衣衫上那佛院青苔。”宝玉是从多热闹的地方来的啊。看到妙玉守着清冷的佛院,以他天然的理解力和悲悯心,如何不有此一叹!此句一出,精神知音的身份确凿无疑了。宝玉与妙玉在折红梅时谈了什么,也应该大致明了了。因此,曹公将精神的交流、诗性的情感、出尘入世的关系故意隐去。如果众姊妹们要宝玉讲给她们听,他能怎么讲呢?作者巧妙地留下了这样一首诗,将他们大雪中,佛院里,红梅下的交流极其美地呈现了出来,隐晦的道出了他们二人微妙的柏拉图式朦胧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