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们的中华诗祖? 雨斤 前篇说过,关于诗经的采编过程,有三种说法:王官采诗,诸侯献诗,孔子删诗。 无论是民间采诗,还是公卿献诗,最后都要交由朝廷来收集整理,交由乐工编曲和配舞。 在西周朝廷整理诗经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作用极其重要。 这个人,经过学者们多年的考证,就是被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西周太师---尹吉甫。 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大臣。姓兮,名甲,字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后受封于尹国。为尹国的国君。因此也有人称他为“尹伯”,“尹伯吉父”。 他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如果要编写中华诗史,恐怕要将他排在首位。正因如此,尹吉甫当之无愧地堪称“中华诗祖”。 尹吉甫,大约生于公元前852年。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进攻到太原。他奉命在成周(周平王迁都前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蛮夷等族的献贡,并在朔方筑城垒。考古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四川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的名人里,尹吉甫绝对排第一。他是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南征北伐维护周朝统治,深受宣王器重,被封为西周太师。太师,是周天子下面最重要的辅弼之官,和太保、太傅,并称为“三公”,三公之中,太师的地位最为尊贵。 《诗经·小雅·节南山》有一段话: 尹氏太师, 维周之氐, 秉国之均。 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 这就是说,像尹家这样的太师,把握国家权力,维系四方诸侯,天子赖以辅助,由此可见,太师的职责是多么重要。 周宣王时期,史称“宣王中兴”。之所以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全是因为周宣王任用了像仲山甫、尹吉甫这样一批有能力的重臣。 那么,尹吉甫是哪里人呢? 据考证,他是我们陕南人。具体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安康白河县一带。这里地处陕西和湖北的交界,汉水南岸。北临汉水,南依湖北著名的神农架。 战国时,这里虽然是秦国和楚国的交界,但在实际控制权上属于秦国的地盘。成语“朝秦暮楚”,说的就是这里。 南北朝人庾信的《枯树赋》里“昔年种柳,依依汉南”,说的也是这里。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直至今天,房县仍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至于山西平遥古城的尹吉甫墓和墓碑遗址,房县方面对此持有异议。 据史料记载,周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普遍的采诗和献诗制度。而尹吉甫就是诗经的总编辑。 《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段内容生动地向后人揭示,周朝设置专门的采诗官,在特定的季节,摇着木铃铛,风尘仆仆地奔赴全国各地,寻访歌手、采集歌谣。 《诗经·小雅·六月》称赞尹吉甫“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就是说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制礼备乐,大兴文教,也是他份内的职责。说明周朝的采诗献诗制度,都是在尹太师的领导下,统一进行的。 史料中这方面的记载屡见不鲜。《国语·鲁语》里说:“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礼记·王制》也记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尹吉甫还是《诗经》里极少数署名的作者之一。《嵩高》、《烝民》二篇就是他的大作: 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这里的“甫”, 就是尹吉甫的自称。“宣”指的是周宣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