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凝眉曲子里唱的是谁? 雨斤 “枉凝眉”是第五回里,警幻仙子让仙女给宝玉演唱的第三支曲子。原文如下: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枉凝眉在戚序本中,又名“枉凝眸”。其余诸本,皆作枉凝眉。 大家知道,老曹在红楼梦里,说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出生时口内含着一块玉。所以,这头两句应该说的是黛玉和宝玉。下一句“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意指宝玉初次见到黛玉时,心里暗自思忖:“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也是暗合“谁知公子无缘,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意。 顺带提一下:“虚话”二字,经周汝昌考证,原来是“须化”二字,意思是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里,曾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乙本又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再经涂改作程乙本的“虚话”,但仔细辨认可看出涂抹之前是个“须”字在下面。 第二段,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常因宝玉而流泪,是指黛玉,一个常因黛玉而感叹,是指宝玉。这当然说的就是正文以及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对黛玉诉肺腑等事。 问题主要在接下来的两句: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前面说了,黛玉是绛珠仙草,故而为“镜中花”。那这个“水中月”是谁呢?按理与黛玉对应的应该是宝玉。可宝玉在书中,跟玉有关系,跟石头有关系,跟“水”和“月”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通行的观点是:此处的水中月、镜中花,只是个比喻,说的都是虚幻的景象。表示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理想虽然美好,终归如镜中花和水中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洒家认为,这样解释,只说对了一半。这当然是字面的意思,人人都能看懂。但老曹这里的“水中月”还有一层寓意,他是暗指月派的领军人物--北静王水溶。因为在老曹原来的构思和八十回以后的原作里,黛玉的死和北静王有直接的关系。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要急。认为我又在这里胡诌。由于八十回以后的原稿丢失了,百分之百的证据,自然没有。但我们还是能从前八十回的原文,以及脂批里找到很多的蛛丝马迹。本篇先卖个关子,容我下篇慢慢的详解此说的缘由。 最后两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照应了老曹的“绛珠还泪之说”。根据靖臧本第七十九回的一条回前批语,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写黛玉“泪尽夭亡”。而且,我们从几方面的线索得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就发生在秋天,即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 所以,这里所写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并非仅是文学修辞表示四季的泛泛之言,同时也是时间序列意义上的写实之笔。 这样的写实笔法,也从侧面证明,前一句的“水中月”不能仅仅理解为修辞手法上的比喻。它必然也有写实的一面:意指北静王水溶。老曹写书,从来都是一石二鸟。
144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