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是不是数学家? 雨斤 我承认,这个标题是有些“不着调”。但,我借此标题想要表达的意思却是“很着调”的。麻烦您耐着性子往下的看来。 旧社会医学不发达,婴幼儿死亡率比现在高很多。富贵人家为了给孩子保平安,常常会给孩子拜认个寄名干娘,祈求保佑小孩易养成人。红楼梦里的马道婆,就是宝玉的寄名干娘。 有一次,马道婆进府来给贾母请安,恰巧发现宝玉被灯油烫伤,便趁机游说贾母,揽了一笔每天五斤香油的业务,祈求菩萨保佑宝玉平安长大。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姊弟逢五鬼 紅樓夢通靈遇雙真”的一段情节。曹公的原文如下: 贾母道:“一天一夜也得多少油?明白告诉我,我也好作这件功德的。”马道婆听如此说,便笑道:“这也不拘,随施主菩萨们随心愿舍罢了。像我们庙里,就有好几处的王妃诰命供奉的:南安郡王府里的太妃,他许的多,愿心大,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灯草,那海灯也只比缸略小些;锦田侯的诰命次一等,一天不过二十四斤油;再还有几家也有五斤的、三斤的、一斤的,都不拘数。那小家子穷人家舍不起这些,就是四两半斤,也少不得替他点。”贾母听了,点头思忖。马道婆又道:“还有一件,若是为父母尊亲长上的,多舍些不妨;若是象老祖宗如今为宝玉,若舍多了倒不好,还怕哥儿禁不起,倒折了福。也不当家花花的,要舍,大则七斤,小则五斤,也就是了。”贾母说:“既是这样说,你便一日五斤合准了,每月打趸来关了去。”甲戌本此处有条红色的眉批:“点头思忖”是量事之大小,非吝啬也。日费香油四十八斤,每月油二百五十余斤,合钱三百余串。为一小儿,如何服众?太君细心若是。 宝玉的寄名干娘-马道婆 问题是,脂砚斋的这条批语,数字上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日费香油四十八斤,五天就近二百五十斤,每月何止二百五十斤呢? 长期以来,红学界对这条批语的谬误,一直众说纷纭。大家都认为脂砚斋算术没学好,实在错得太离谱。也有人以为,这条批语既然包含有“三百余串”钱这样的重要信息,就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脂砚斋算错了。要先分析当时的香油价格,回过头来看“三百余串”实际所费香油数量,最后再看看这条批语错在何处。 其实,像这种前矛后盾,谬误明显的批语,在红楼梦里还有很多处。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早期主要是靠手抄本在朋友之间传阅的。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即曹雪芹逝世近三十年后,才由程伟元第一次以活字版将《红楼梦》八十回抄本与高鹗所续后四十回补本合在一起印行,是为《红楼梦》第一个刻印本--程甲本。所以,很有可能是脂砚斋批书时漏写,或者是抄书的人在传抄过程中漏抄造成的。 具体到这条批语,我们可以来替脂砚斋算一算细账。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元年六部九卿曾根据雍正元年的物价,议定了乾隆朝的物价。其中规定“香油每斤旧例银叁分伍厘,今核定银肆分肆厘。”(《九卿物料议定价值》第四卷,参见《故宫珍本丛刊》第317册第193页)。肆分伍厘银子,按照清朝前期一两银子可换1500-1600文小钱计算,也就是每斤香油在乾隆元年规定的物价是70文钱左右。到了乾隆中期的时候,京城里一斤香油卖200文左右也是合理的。而古代的铜钱,每1000枚为一串,也叫一贯或一吊。脂砚斋提到的三百串钱能买多少斤香油呢?若按照刚才分析的价格,每斤香油200文计算,300x1000/200=1500斤。每月也就是1500斤香油。若是每天布施四十八斤油的,一般要稍微多一点也就是五十斤,月耗量正好是一千五百斤。若按照八斤富余些算,每月才是二百五十斤。 所以,脂砚斋的批语:“点头思忖”是量事之大小,非吝啬也。日费香油四十八斤,每月油二百五十余斤,合钱三百余串。为一小儿,如何服众?太君细心若是。此处要是按照每月二百五十斤香油用钱三百串算,香油价格太高,不符合市场价格。我猜测这条甲戌本的眉批,可能原来有些字句漏掉了。如果补充上下面的划线部分:“点头思忖”是量事之大小,非吝啬也。日费香油四十八斤,(即使按八斤多一点算,)每月油二百五十余斤,(若按每天四十八斤,富余些五十斤,每月就要一千五百斤),合钱三百余串。为一小儿,如何服众?太君细心若是。这样一来,此条批语就比较通顺了,也符合当时香油的市场价格。 顺带再插一句科:“卖油郎独占花魁”,那朱重卖的就是香油啊!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