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遺址的紅陶象 雨斤 發現於1954年的石家河遺址,位於湖北省天門市境內的石家河鎮(荊州市和武漢市之間)。該遺址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至42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遺址。2014年,曾中斷60多年的石家河遺址考古工作重新啟動。在規模達3平方公里的勘探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石家河遺址核心區域存在多重人工堆築的大型城壕遺蹟,從宏觀上認識了遺址的整體布局:大約7000年前,位於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部的這片山前地帶就已經有人居住。大約4300年前,此地的文明程度達到鼎盛。 黃河流域,在中國文明孕育中的主導作用毫無爭議。在石家河遺址被發現前,人們對長江中游地區的史前文明知之甚少。石家河遺址的發現,印證了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有關史前文明的“滿天星斗”說,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實物支撐。而在長江文明的第一次浪潮中,石家河文化與位於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則是留在歷史河床上兩顆最明亮的珍珠,它們各有一座龐大的都邑。 在洒家看來,石家河遺址還從側面以實物印證了一件事情:大約距今4200年前,大象還活動在中原腹地的江漢平原一帶。 洒家前文(·小釋鼻祖)後面,曾有網友問到:大象是何時退出中原大地的呢? 在石家河遺址的屈家嶺處,曾發現了大量的紅陶動物塑像,見下圖。數量有幾千件之多。 在這些栩栩如生的紅陶動物塑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件大象的陶塑。如圖。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的新石器晚期時代,原始先民的活動範圍十分有限,不可能長距離遷徙移動。當時也沒有任何通訊工具可供不同部落之間交換信息,比如,寄個圖片什麼的。這兩件大象陶塑的製作者,一定是親眼目睹過大象的形象,才能夠塑造出如此逼真傳神的大象形象。 這說明,至少在距今約4300年前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一帶,氣候濕潤,水草豐盛,森林茂密,適宜大象等大型食草動物的繁衍生息。 海外原創, 版權所有, 未經作者雨斤同意, 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