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书探源 --兼答今人是如何知道古人语音是什么样子的? 雨斤 前文曾提到,在没有留声机的古代,人类当时说话交流的声波早已荡然无存。那么,今天的音韵学家们又是如何知晓几千年前,人类讲话的音调的呢? 这就如同,恐龙在地球上已经消失了6千5百万年了。那么,今天的人们又是如何得知地球上曾经有过恐龙,而且还知道当时的恐龙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呢? 您可能要说了,那是因为我们挖出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大大小小的恐龙化石,然后才根据化石复原出各种恐龙当时的样子。当然,恐龙的肉体,皮肤早已荡然无存,但古生物学家还是能依据地球上的自然气候的规律,对恐龙的皮肤颜色,肉体形状做出合理的推测。 同理,音韵学家们也是根据古汉语遗留下来的“语音化石”,来推断出上古人类讲话的音调和语音的。而音韵学家的“语音化石”,就是韵书。 当然,除了挖掘和借助“语音化石”外,音韵学家也要结合语言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比如说,先有浊音,后有清音。先有后舌音,再有轻唇音。韵音越来越少,越分越粗,等等。),加上韵书里的记载,和同音字比对,得出上古汉语语音的结论。而记载古代汉语发音的书籍叫韵书,韵书就是古代的字典。 今天的字典,是按声母的顺序排列的,声母相同的字排在一起。而古代的韵书,则是为了文人作诗查韵脚的需要,把汉字按照相同的韵母来分类排列的,韵母相同的字排在一起。 中国古代的韵书基本上分为两大系统:切韵系和非切韵系。洒家今天就来把汉语韵书的源头给大家梳理一二。 切韵系的有: 隋 陆法言《切韵》(公元601) 唐 孙愐《唐韵》(公元732) 宋 陈彭年《广韵》(公元1008) 宋 丁度《集韵》(公元1039) 其中《切韵》和《唐韵》已经失传。《切韵》在近年又找回一部分残卷。《切韵》是我们已知最早的韵书。它主要收录了隋朝早期洛阳和金陵两地士大夫和上层社会所使用的语音。 《广韵》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 是目前学界研究使用的圭臬标准。而《集韵》收录的字数则最多。 《广韵》第15页 尽管《切韵》和《唐韵》已失传,但此二书的部分内容,在后来的韵书中屡有提及和引用。所以,我们还是能够对其内容和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非切韵系的有: 金 王文鬱《平水韵》(公元1223,又名《新刊韻略》) 元 周德清《中原音韵》(公元1324) 明 乐韶凤、宋濂等《洪武正韵》(公元1375) 非切韵系和切韵系的最大区别,就是把切韵的206韵图简化为106韵。韵脚减少,这也是人类语音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 顺带指出一个事实:高丽棒子最为自豪的,就是他们的世宗大王发明了个鸡巴《训民正音》(公元1446),这就是韩文的起点。殊不知,那只是一种记音的符号,根本算不上文字。连那本破书的书名,也是抄袭大明国《洪武正韵》的。(就连“高丽”,或“高句丽”的出处,我也会下文详述。一句话,也指的是大象的意思。) 还有,日南郊里(越南)和日本,他们的语言和发音也全部是从汉语的古音发展而来。此三国的语言和语音,我下面会专文论述。 前几年,洒家在电视上看到,韩国国内在一户人家里偶然发现了一本《训民正音》的手抄本,几乎惊动了韩国全国上下,连总统都亲自出面参观那本书,说是找到了韩文起源于韩国的证据。洒家当时就觉得好笑。且不说书名抄袭大明国的《洪武正韵》,和韩文不是严格意义下的文字。单看年代,比中国最晚的韵书,也迟了近一百年。有啥好大呼小叫的。丫实在是需要些硬朗点儿的东西,来支撑棒子们脆弱的民族自豪感啊。就这德性,居然说孔子,屈原,粽子,端午节都是发源于韩国。不要脸的人,我见过。这么不要脸的,我还真没见过!呵呵,打住。扯得太远了!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后记 洒家藏有多部音韵学书籍,感兴趣的朋友可来函索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