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产业全球化,是美国西方资本在二战后的一大发明。
美国西方,在1950年代末,开始推行制造产业全球化,到今天60多年了。这一时期,每三十年就出现制造国产业升级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制造供应链转移他国,进而出现新一波的全球化运动。
到目前为止,制造产业全球化经历了三波运动,每一波30年: (1)1960-1990,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制造运动; (2)1990-2020,中国的制造运动; (3)2020至今,制造产业链开始转移至新的制造国,包括印度越南。
全球化的好处是,美国与西方资本不断以最小的投入,赚取最大的利润。与此同时,投资者不必关心高污染工业高危产业带来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留给了全球化所涉及的那些制造国。
然而,制造产业全球化却有一个副作用(对美国西方而言):每30年,美国西方就在世界上为自己培养出一两个经济竞争对手,30年前是日本韩国,现在是中国,30年之后很可能就是印度。好巧不巧,这些经济对手都在亚洲。当然以后的新对手也可能出自非洲美洲。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一部分制造国成功转型升级,美国西方经济在世界上的分量不断被稀释,美国与西方的货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将不断下降。这是一个几乎不可逆转的过程,因为庞大而贪婪的资本总是在寻找最能赚钱的地方。除非发生世界大战,并且美国与北约联军能够在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进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全球化带来的这一稀释过程不会终止。
说到底,资本让美国西方赚得盆满钵满,但资本在世界的大肆扩张最终会让美国与其它西方强国在盛极之时逐渐走下坡路。正所谓: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否极泰至,泰来否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