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高句麗的由來 雨斤 (參考文獻:關於美洲大陸圭是大象的補充材料) 韓語裡,鼻子讀作ko。李懷林先生認為,這個讀音源自三皇五帝的帝嚳的“嚳”字。由於黃帝部落的圖騰是大象,為有象氏,而大象的鼻子很長,故而稱之為ko. 三皇: 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 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一說為少昊) 高辛,帝嚳也。帝嚳(kù),姓姬,是黃帝的曾孫,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華夏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帝嚳所處的時代大約為新石器時代的公元前2480年左右。 原來,我們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而黃帝屬於大象部落,大象有巨大的鼻子。一說到大象,人們腦子裡馬上就會出現它那長長的鼻子。鼻子就是大象的特徵符號。所以,我們把祖先叫鼻祖。(順便一句,中文裡“象徵”一詞的象,也是指大象。) 高萬須在他的“《鸛象虎圖》解讀”一文中說:黃河中下游皆歸屬於黃帝族聯盟。其地平原山地居多,常有大象活動。此地原本有大象部落生存。大象的威嚴、溫和、實力和忠厚的特性受到人們的推崇,因此大象又被尊為黃帝族聯盟的圖騰。顓頊又將此地劃為豫州,後為河南省簡稱。《說文》:“豫,象之大者(高大的象稱為“豫”)。從象,予聲。”段玉裁註:“凡大者皆稱豫。”《呂氏春秋·古樂》:“商人服象,肆虐於東夷(商代人馴服了大象,在戰場上對東夷人展開猛烈的攻擊)。周公以師逐之,至於江南(周公用兵將大象驅逐至江南。)” 中原地區的大象在商末周初絕跡。 在韓語裡,大象叫做kokili,其實就是高句麗。所以,韓國和朝鮮過去有一個國名,叫高句麗,或者簡稱為高麗,就是大象的意思。 春秋時,齊國的晏嬰稱媯姓之先為“箕伯,直柄,虞遂,伯戲”(《春秋·左傳·昭公三年》)。李懷林先生認為,所謂姬姓之姬,其實就是箕伯的箕。在《切韻》音系裡,“嚳”字的注音為苦沃反,讀為/kok-|/;“姬,箕”音居之反,讀作/ki-|/。在《切韻》音系裡,“姬”又音“夷”。而“夷”在《切韻》音系裡,屬“以”紐字組。也就是說,“姬”上古音有復聲母/gl-/。“嚳箕”連讀,或是“嚳姬”連讀,正是韓語裡的發音/kokili/(大象)。 韓國人自己編的《三國史記》宣稱,高句麗王是黃帝之曾孫高辛氏的後裔,也就是帝嚳的後裔。 《三國史記》是高麗宰相金富軾奉高麗仁宗之命,於公元1145年所編撰的高麗官修正史,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完整史書。《三國史記》共五十卷,沿襲中國正史的體例,記述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的歷史。 請注意,韓文的“三國史記”是“삼국사기”,讀作Samguk Sagi。韓語的這個讀音正是“三國史記”在古漢語裡上古音的讀法。諸如,三星Samsung, 現代Hyundai, 文在寅Moon Jae-in,等等,無一不是漢語上古音的讀法的。越南話,日本話,也一樣,全部是。 “朝鮮”二字,最早見於《尚書大傳》之中。據《尚書大傳·卷二》記載:“武王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周武王滅商之後,把被紂王囚禁的大臣箕子(又名胥餘,子姓)從監獄中釋放。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朝,率商朝遺民出走東方的“朝鮮”。周武王聽說之後,便以“朝鮮”之地封之,成為朝鮮侯。而箕子朝鮮的存在始終得不到任何考古學的證明,因此國際學術界普遍否定箕子朝鮮的存在。 二戰日本投降以後,朝鮮半島分裂為北韓和南韓兩國。兩韓的官方觀點不約而同地認為箕子朝鮮是偽史,是西漢為了合理吞併朝鮮半島而憑空捏造出來的故事。 下篇預告:長白山,朝鮮稱為白頭山,的由來。 版權所有,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