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里的一个地名释义 --兼解九嶷山上为何有象庙? 雨斤 湖南永州宁远县有个九嶷山。六十年代去过那里的人,应该都记得山上有座气势恢宏的象庙。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潇水修建双牌水库时,象祠象庙才和当地其他建筑物一样,全部被水淹没。 可是,您想过没有,此地为何有一座象庙呢?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此山的名气主要是因为舜帝南巡时,亡葬于此。高祖武皇帝曾有诗一首,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尽管洒家以为武皇帝罪孽深重,但诗还是好诗: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故而,山上有舜帝庙,顺理成章。可是,象庙缘何建此呢?这其中的缘故,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历史上,有虞部落曾有一支南迁,定居在湖南省道县一带。其祖居地命名为“鼻墟”。唐以前的文献里,多有记载说“舜葬九嶷”,“山有象庙”。我们知道,舜就是有象氏,舜庙就是象庙。唐朝的薛伯高,柳宗元和后来的王阳明,却不知道这一条。因此,才干出损毁鼻亭的蠢事! 在《切韵》音系中,“九”音举有反,读作/kycu-|/,“嶷”音语基反,读作/gni-/。直到今天,厦门方言把“九嶷”仍然读作/kau-| gi-|/。所以,在古汉语里,“九嶷”其实和韩语里的/kokiri/(高句丽,意指大象)完全是一回事。换句话说,“九嶷山”原本就是“象山”的意思,其上建象庙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尧滩所在地为“有庳”, 就是“有鼻”,也是指有象。 史载,九嶷山因九峰而得名,《山海经》曰:“九峰相似,游者疑焉”。这个解释,十分牵强。而当地民间对象庙的解释就更离谱了。 据民间传说,尧帝南巡不久即禅位于舜。舜帝即位后,为了让他那顽劣的同父异母之弟象得到尧帝仁厚之德的教化,遂封象于尧滩所在地有庳。象封侯后,被尧风舜德感化,勤政爱民,大兴农牧,深受有庳侯国百姓爱戴。有庳人为纪念象被教化后的德行,尊称其为象王,并在尧滩正对面的金滩建象王庙,春秋祭祀,箫鼓追随。象王庙建成以后香火鼎盛,几经损毁又几经修复。 唐时,道州刺史薛伯高以“象之道,以为子则傲,以为弟则贼……”之恶名而毁象祠,“撤其屋,墟其地,沉其主于江。”其时,永州司马柳宗元作《道州毁鼻亭神记》一文,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然仁厚的有庳百姓不记象之恶名,感其有庳仁政,不久又重建象祠顶礼膜拜。这座象祠直到1960年双牌水库建成前仍保存完好,可惜现在已被双牌水库淹于水底。 象祠香火之盛,明朝王会有诗为证: 有庳数千载,人犹说象王。 江村存庙貌,野老共蒸尝。 傲德应非古,神明今有常。 绾符淹旧国,蟾拜几徜徉。 舜帝禅位于禹后,决定效仿尧帝南巡寻访尧帝踪迹。舜帝为了探究尧帝在这一带的行踪,还专门巡视了河对岸的有庳圩,并向当地百姓打探情况。有庳百姓为了纪念舜帝寻访尧踪之仁厚之举,于是就将舜帝安营的尧滩改作访尧滩。 清人董廷恩的诗《舂陵道中》记载了舜帝南巡扎寨访尧滩并巡视有庳古城这一史实: 左右山联脉,群峰若列营。 南巡虞帝迹,有庳古封城。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