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原迺人 兰冠云博主的《孔子是普世价值的倡导者》提出的课题本身就有普世性,普适性,或者朴实性。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普世,普适,朴实在什么地方呢? 过去最漫无边际的号称无非是: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好像说完了就不必证明,就上升为公理的无可争议无可置疑的地步。一看就足以吓死人。现在要问:马列主义准在哪里?好像只有加勒比海和黄海两个海还有鱼肚而已。 其实不用完全否定马克思,他说人类要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那只是历史的重述,他接着说,人类要从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那倒是否定之否定的运用。没有公理性,只能由实践来证明。 证明与否,他说的还是人。那么,我们看到,人,比人的实践,更具根本性。 人的最根本属性,不是阶级性,也不是更普遍的所谓人性,而是他自己——不是某个人的自己,而是“人”的本身,或者说,人的存在。而且是比“人的社会存在”更根本的存在。 也不是所谓“存在主义”,那是说,人可以把握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其实是tautology,拿存在说存在。 人以什么形态存在?生命。 所以,普世,普适,朴实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生命。每个人都有,都必须有,缺了就出局的有,才对每一个人普适。 爱人,非杀,非杀生——你可以不情爱,但你不可以杀害。最早的“人”,就是从屠杀场下来的人,从死里认识到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