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论(六) 时习而习不时 “时习而习不时”,是什么意思呢? 时代给了习近平一切机会,而习近平却反时代之道而逆行。 最近看到习近平有关的两件事,很说明问题。一是拾荒者淘出习近平1972作为知青的交售谷物的粮站记录,二是作为中共权力集大成者的最新讲话。 根据习近平的简历,他在农村插队共七年,可不算短,可根据1972年底的交售谷物的粮站记录,他并没有踏踏实实地务农。 随同新闻的报道如此解释这些历史文件: ......粮站收购单显示,习近平交粮的年份为1972年、1973年,记者查阅《延川县志》,年、年延川县每年都会遇到春旱和夏旱,那两年,还是延川县夏旱比较严重的年份。能从本就不多的粮食节省下来几十斤,再到粮站换些粮票和零用钱,尤为不易。 这种解读让人以为,一,习近平从本来就不充裕的口粮中节省下来几十斤,尤其是72年整个陕北遭受大荒的艰难时刻,二,中国的粮站轻易可以允许农民用谷物换些粮票和零用钱。这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农民还是知青,都不可能随便去粮站换取粮票。在中国一贯的“统购统销”政策指导下,谷物是作为“公粮”和“购粮”两类由粮站向农民收集,农民对自己的生产所得没有控制权。农民的粮食,属于自产自用,国家不负担农民的最低生活定量,也没有义务提供粮票。只有一种情况下,农民(含知青)可以以谷物兑换粮票,即当事人必须离开生产队,又不方便携带谷物作为口粮。持公社的书面证明,当地粮站才会接受兑换业务。 1972年底73年初,习近平出售谷物及油料作物,目的很明显是换实物为粮票和油票。这肯定不是生活结余,而是说明他要离开生产队(回城)一到两个月。 农闲回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正好说明他当时(1972年底73年初)只是一般的知识青年。 可实际上,他又不是一般的知识青年,就跟他现在不是一般的共产党干部一样。他的特殊的家世,最终还是使他脱离了“一般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轨迹,回归了既得利益阶级的大框架。所以我们必须给现在时兴的“知青掌权”的说法打一折扣。 这一折扣,很明显地被他最新讲话所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