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谋维基——读基辛格《论中国》 (三十九)克罗 基辛格最富深涵的分析,是在后记中,历史性地回顾了一百年前英德外交关系的经典文件《克罗备忘录》,重点评介,作为结语。基辛格说,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于,究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噩梦,是由于不断崛起的德国的好战所引起,还是由于各国的特定的,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对德政策所引起。 克罗认为,不管德国的主观愿望如何,一旦它要发展海军,那么对于英国的存在就是一个客观的威胁——注意,objective,与德国的subjective可以截然不同。基辛格的推理是,如果你视德国为“潜在威胁”或者“客观威胁”,并处处感到威胁的存在与迫近,它就会渐渐的化作真正的,存心的,威胁。 问题在于,第一,基辛格推理合乎逻辑吗?第二,二十世纪初的英德竞争关系,能够拿来作为美国和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关系的前瞻性的占卜例子吗? 回到最基本的外交准则,以及更根本的战略原则,那就是,利益决定一切。那么,有“战略互信”其物吗?战略互信能取代战略威胁的体系吗? 战略互信,在战略目的各异的环境中,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战略家只能假设对手的意图。而任何意图都在变化。因此,一定量的基于可能构成的威胁在主权国家的关系中是分割不开的。 很明显,基辛格是不同意“中国威胁论”的——即使中国具备充分的实力(objective),它在文化本质上,是没有扩张性的(subjective)。也就是说,西方国家,不应该把中国的军事建设过分地解读为“潜在威胁”,因为,你若如此解读,就会迫使历史向这一方向发展,最后,忧虑渐而变成现实。 这样的警告,不知有几多分量。第一,人们会问,基于基辛格先生几十年的交往,他对中国到底理解多少?他的认识,究竟是objective还是subjective?第二,他引用的英德之例,刚好不支持他的观点,历史的事实是,德国的主观愿望恰恰是通过战争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不在乎英国对它是刺激还是绥靖,失误的自然是绥靖妥协的一方。 基辛格自以为通过了解中国文化而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的理解究竟如何,他有几分定算,真正的正牌的中国人也无法说清。他也确实通过个人努力,弥合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裂缝的经验。但是,他无法保证此后的全部发展进程。 最关键的是,他理解中国,中国的利益,中国的意志吗?尤其是在共同的敌人消失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