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可篡政,水足复舟 ——北京屠城廿三年祭之三 题目中的八个字,既是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总结,也是今后发生转折的方向。 说到枪和水的历史作用与分工,论者以为在于水的柔性:民意只能给出社会对暴政承受能力的指标,但不能转化为改变历史的直接契机。历史的实际步伐,于是每每须借助“暴力的接生婆”——枪杆子里出政权,造就新的政治寡头。 把推动历史的handle交回人民手中的,是近代历史的唯一社会结构转型———民意选举。 非暴力地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由民意决定,而不是由军委主席手中的枪杆子决定——这只能说是民主优越于军事独裁的唯一长处。 人们常说,民主的精髓是“权力制衡”,好像三权分立是由政治家之间产生相互制衡是唯一可行的。其实,基层的广大民间意愿对上层建筑的政治寡头的权力欲的决定否定权,才是制衡权力的最基本出发。 整个人类历史上,只有这一条,完成了权力制衡的封闭环。而在此之前,权力是一个单向的驱动,必不可免地导致朝代周期。 当年毛在延安窑洞中的“权力分享结束朝代周期律”的高论,其实,只是他用“将来联合政府中的官位”来吸引各民主党派“自愿上钩”的诱饵。事实证明,官可予之,亦可取之,“权力分享”无论在高论当时,还是十年后的“反右”中,在枪和水的根本对立中,纯粹是一句空话。 中国,继续枪的暴力游戏,还是排除暴力对政治的绝对干扰,完成非暴力的权力制衡的封闭环,是六四以来中国人必须面对的最根本选择——即在继续听任中共的所谓中央军委主席的绝对权力,与完成“军队国家化”和民主直选的双重政治改革之间做最后抉择。 二十三年前,天安门广场,顺序上演的,正是“水足复舟”与“枪可篡政”的轮番政治较量,其结果当然是以“中国特色”的杀鸡骇猴的“武装清场”而告终。 二十三年之后的民,中国人民,仍旧丧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人权,其似水柔性,似乎仍旧不足以顺利实现这一政治转型——那么中国就仍在“枪可篡政,水足复舟”的轮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