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与汪精卫 两个中国的历史性人物可比吗?如果可比,在什么意义和历史背景条件下? 答曰:可比,在“革命”的历史框架下。 大清自然是气数已尽,只等孙中山黄兴汪精卫的暴力去摧枯拉朽。相比之下,后清的气数也已经挺过了“和平崛起”的“一枝独秀”,来到“大厦将颓”的日薄西山之处——它在等待什么人的暴力行为来发作? 薄熙来在这个框架中,与汪精卫可比。他不也是矛头对准某一个什么亲王或者王储之类吗?但是,不同的是,汪精卫要破坏那一个旧空间,而薄熙来是要回复一个旧制式。 不杀汪精卫,不是因为大清喜欢他的暴力暗杀,而是因为他的暗杀对象欣赏他的青春朝气,欣赏他的忧国忧民的内涵。 相比之下,难道薄熙来没有那么多的忧国忧民吗?起码他是“忧国”的。 另外有一条却是汪精卫没有的。那就是非暴力政治述求,也就是说,薄熙来他一不暗杀,二不“一举粉碎四人帮”。 按照王立军的立功揭发,薄熙来准备改变现行的习近平接班模式,取而代之,改行新政(或者说行毛路线旧政),但具体情节没有涉嫌暴力政变。 我不在乎他的政治诉求的内容,我要问:非暴力的政治述求,怎么在中国就是死罪呢?为什么中国政治就走不出暴力取代的历史死圈呢? 如果中国杀了,判了,薄熙来,它的政治信号是不是鼓励暴力行为?要知道,太子党的暴力手段是现成的,无论是军队还是警察,肯定至少要超过民间的暴力潜力的总和。 我们不是说薄熙来说“政治正确”,但是他的计划与雄心壮志,并不构成犯罪行为。只是中国的现行政治框架容不得任何challenge,不论是六四的天安门,是FLG的中南海,还是薄熙来的太子牌。 这样的政治气魄,甚至连大清的皇亲国戚的心理水准也不如,又如何能避免大清的覆灭之辙? 汪精卫的释放,对比薄熙来的极刑,都无疑要铸定中国历史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