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的“利用价值”——读《不屈的灵魂》
(这是我在读康乐园小夜曲的博客《不屈的灵魂》后的留言。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但同时也是一道分界线——是不是“士”的分界线,大家可以讨论——他的真实标定,在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利用价值’。当中国的知识分子总体失去自身价值之后,其‘利用价值’就自然变成‘剩余价值’而剩余的分量,就只有视对方的砝码而定了。
同理可知,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仍然处于“乐不思蜀”的状态,对自己的被“食客”被“利用”的身份,极其乐观,而不清楚自身的剩余何在。陈先生的形象,值得全体认真追思。)
按我之思,题目《不屈的灵魂》应该说是《高傲的灵魂》或者《孤傲的灵魂》,因为屈是高压下的形变,而陈先生是共产党知识分子高压政策下的一块孤岛。
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向来是“教育、限制、监督、利用、改造”,而且按照不同对象区别对待。像陈先生这样的名人级别,又没有跟从国民党去台湾,必然是“利用”的对象。
陈先生一直是党的“座上宾”,最后也没落到“阶下囚”的地步,比起不在“利用”范围的普通知识分子,基本上是生活在大风暴中的风眼,大沙漠中的绿洲。全国极端困难之际,供应待遇比党内高干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几个知识分子能达到那个水平?
(其实,在这点上,共产党自有难言之隐——他们必须“利用”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他们可以在“胜利”后食言屠杀他们在劝降时许诺“不予追究”的前国民党军政人员,只因为后者没有“利用价值”。而知识是共产党的短板,他们只好把“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教育改造,以便像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战士”那样,脱下国民党的衣帽,换上解放军的军装,就可以倒转枪口,去打蒋介石,极有利用价值。即便如此,这个利用期也是短暂的,一旦“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能派上用场,妙手回春的“烹用”就取代了“利用”——文化革命不就是明显例证吗?)
中国知识分子整体陷落,不只是高压政策的结果,而且是被扼住咽喉的必然——普通的知识分子其实与生活在夹边沟中的右派分子差不多,差别不是围墙,而是围墙的远近,监狱或者劳改是小监狱,国界才是大监狱。主要差别是墙外的有最低食粮保障——共产党垄断了一切社会资源,把所有的知识分子“包揽”为自己的“食客”,不食周粟,自找死路一条。
既然大家周粟均食,陈先生与普通知识分子的差别就仅在于其对于共产党来说的“利用价值”不菲。
所以,陈先生孤傲是实,“不屈”是一般人的想象中,以为他也曾受到同样的“教育与改造”的政治待遇而仍然保持“高节”,实在是一种不真实的说法。尤其是论者以陈先生作例证,比较其他的广大的普通知识分子,缺乏真实的可比性。所以,可以说,众人皆弯而陈未受同等压力。“未曲”不等同于“不曲”。
我不是不尊崇陈先生的学问与为人,我们也看到,文化革命后,陈失去他的“既有特权”,“沦为”一般,也是凄惨至极,穷途末路,死而后已。而且,比起同样作为“座上宾”的郭某人,陈先生的自持是值得大大称道的。
谢谢你的评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