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屍与殓屍文化 如果说鞭屍是武化,暴力化,那么殓屍则是地地道道的文化。 化,就化在剋武为文,化干戈为玉帛。 在这点上,中国文化虽然不吝自夸源远流长,但是还应该以夷为师。在说到美国的殓屍文化前,可以先对比中国和日本的殓屍武化。 流传千古的《国殇》,可以说是殓屍武化的代表,流传到日本,就成了国家一级的“靖国神社”,在国际间也是“武化文化”的国家级意志突显。 与此尊崇为国捐躯者的武化文化相对的,是极其欠缺文化内涵的中国ZF对国军抗日军人(包括死者和幸存者)的漠视,敌视与迫害。 美国的林肯,在生死厮杀的Gettysburg战场上发表历史性的演讲后,他没有忘记命令将士们在掩埋牺牲者的同时,以同等的尊严对待对方牺牲者的尸体。 即使美国只有短短的二百年历史,好像不配与中国作“文化”对比,可就是这短暂文化,比长久文化更先突破关于生死的“文化玻璃天花板”。在佐治亚州的校园枪杀案爆发后,人们安葬了33具遗体,因为他们都是暴力的牺牲者。 中国是不是只有鞭屍文化而缺乏殓屍文化呢?也不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是满清入关后,对崇祯皇帝的厚葬。 这属于中国的殓屍文化的寥若晨星的实例之一,却是由极少文化内涵,(更不要数文化的长久流传),擅长骑射的满族人,从草原上,千里迢迢驼入农耕文化的万里长城圈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