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谋维基——读基辛格《论中国》 (六)分裂 对于开创中美联盟的以坚决反共起家的政治家尼克松,基辛格给以很高的评价,他说,尼克松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敏锐地觉察到地域政治中出现的契机并且坚决地抓住了它。这个千载难逢,可遇而不可求的契机,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分裂。 中国人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不管白蝇黑蝇,叮住裂缝就是好蝇。尼克松和基辛格,就是这样的模范——他们不失时机地把裂缝作大,于裂缝中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试设想,如果冷战期间没有发生共产国际阵营的分裂,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那么,纵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上不去,科技水平高不了,也不至于一夜间土崩瓦解。 当然,分裂有它的历史因素,个人责任,可即使把这些都一条条理清,又能挽回什么?只有一条,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分裂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即将在不远的将来,彻底地葬送了他们为之奉献终身的事业——当然,大家都不是存心走向共同毁灭,只不过是各自claim his own orthodoxy,希望共产国际运动以自身为中心而展开。 历史明鉴,当世界共产党人在1957年实行历史性聚会莫斯科时,社会主义事业,正如日中天。苏联刚刚发射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表征着社会主义对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绝对优先推动。社会主义一定战胜世界资本主义,在共产党人是必定信念,就连世界资产阶级当时也似乎觉得厄运难逃。可是,就在这时机,(即将的)胜利者集团,已经开始出现(必然的,不可弥补的)裂痕。 基辛格不会过多追究中苏之间的矛盾升级的细节,他把这一切都简单地归结为:“合也意识形态,分也意识形态”。说的也是,共产主义虽然不是恶,或者恶的根源,但信奉共产主义的人们,肯定会沿同一个主义,同一个信条而互相结成冤家对头,你死我活地锲而不舍,这样的主义不含有足够的凝聚力。 令人奇怪的是,世界资本主义怎么就没有任何的教条,所以也不会有“资本修正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个“千万人民投入的伟大事业”相比,更多的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投入着资本主义活动,却不见有围绕对某一教条的诠释而引起的内战。 按照列宁同志的定义和预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帝国主义之间的大战,必定引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完成为帝国主义送终的历史使命。为了使历史进程更合乎列宁的定义,毛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帝国主义”的学说,把苏联直接送上资本主义最高阶段,让它去与美国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