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叔——中国特色“嫂文化”政治
对比于中国特色“叔文化”政治的非主流政治,中国历史的主纲自然是“伯文化”政治,即使后来演变到非嫡长子承继——因为有类似于“你办事,我放心”那样的“传位遗诏”可以保证嫡次子及以下的承继正统性——也仍然被定义为缺位伯文化政治。
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叔文化”政治与外国“叔文化”政治相比,有一定的积极性,即他们一般构成该王朝政治的“正能量”。当然,叔王们的“中国月亮特别圆”是其一长项,可另一方面,中国的王子们“绝无一人是男儿”,也是中国缺乏“王子复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特色“叔文化”政治与“伯文化”政治,都在正统的血统承继大框架中,而在血缘线上“似是而非”的,是中国特色“嫂文化”政治。
与中国特色“叔文化”对称,嫂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少见。已经举过的潘金莲,算是平民嫂文化,与关公一起“千里走单骑”的刘备二夫人,可以入列达贵一族。
说起中国特色“嫂文化”政治,我们祖上可有的是“女中豪杰”。不但“不让须眉”,而且一个个都是“力搏上位”的女强人。
在中国,要作政治女强人,必须先作天下第一夫人——嫂夫人的必然出处,然后又必须作天下第一寡妇,然后,才能成为中国的“母鸡打鸣”的孤家寡人。
寡,并不一定是劣势,也不一定是哀事,争着要“寡”的有识之士,无论雄雌,在中国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呢。
由寡妇而转身为寡人的,早先有汉之吕后,中有唐之武瞾,而唯一没有被推翻的是末朝大清的慈禧太后。其中奥妙何在?
取决于嫂文化政治与叔文化的内在取向。二者相合的则成,而王侯,而王后;而二者相抵的则败亡,则覆没。
中国的嫂文化政治,关键是老王没后,叔文化政治与嫂文化政治的分歧,如果分歧在血统的抉择,则叔胜,如果分歧在皇家与官宦,则嫂赢。
四人帮,二寡已具其一,由寡妇而功亏一篑,蹶步寡人,究其原因,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