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钗黪殁金陵 与《金陵十三钗》大同小异,但“金陵十三钗”是点明人物,“十三钗黪殁金陵”则交代人物事件地点,只差了时间。 旧小说有《十三妹》,少了许多脂粉,淡去几分妩媚,可多的是一世英豪——不但拔刀相见路不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说命运,太过分,说生死,则很贴切,至少与十三钗相比。 没有强求十三钗的那段意思。你想,在和平年代她们还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奈卖笑青楼,怎指望她们在战火纷飞的乱世,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及生死? 中国号称文化大国,除了饮食文化,养生文化,还有放荡形骸的青楼文化,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活着”文化,偏偏缺少的面对死亡的文化,所以一旦死亡降临,无论是南京屠城,还是北京屠城,不论是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还是十年文化革命,全民一致的噤声吞气,坐以待毙,那才算得上是天生国粹,定力无穷。 与西方的文化复兴对比,中国人少的就是那点生气。是的,文化复兴也没有揭示面对死亡的“文化处方”,但是它更多是争取与追求那生的尊严。 中国人在生死线的边际徘徊,已经没有生的尊严的奢望?所以才会离死亡永远只有一线之隔? 我们的“自力更生”,是不是就只是在饥寒交迫中的求得生存,而不是在一切的死亡,包括暴力面前,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死亡的大限降临之前,就有自己的集体的预防及对策。 不管张艺谋怎样风华金陵十三钗,我只取其中生死大义,而且更放眼于生,尊严的生,生的尊严,以为全体的尊严是逼退死亡的唯一活路。 如果中国人,中国文化,以此为自己的基调,中国文化的复兴就已经上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