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是谁翻译的? 雨斤 前文侃了《心经》里的这句话。 旧文:一个人的悟性有大小 众所周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经典。它的原文,自然是梵文所写。 那么,汉语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是谁翻译的呢? 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心经》的第一个中文版本的译者,是前秦高僧鸠摩罗什。 有关鸠摩罗什众多的传奇故事,洒家就不在此赘述了。看官若是感兴趣,可去网上搜搜看。 洒家知道鸠摩罗什,是因为洒家的老家附近有个村子名叫罗什堡,其村民皆姓罗(盖因鸠摩罗什曾两次被迫还俗,开戒婚娶,故而留有后代)。而紧邻这个村子的北面,就是著名的草堂寺。 (洒家小时候,邻近的农民都争相购买草堂寺孵化出来的小鸡娃,据说易养,成活率高。) 草堂寺是后秦皇帝姚兴专门为鸠摩罗什所建。当时,姚兴专门为鸠摩罗什建造了一座逍遥园。草堂寺就位于逍遥园内。 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派遣大将吕光讨伐龟兹及乌耆诸国,兼迎鸠摩罗什入中土。直到公元401年12月20日,鸠摩罗什才抵达长安。此时前秦已被后秦取代。后秦皇帝姚兴万分喜悦,以国师之礼欢迎鸠摩罗什。由于后秦的王室、王公显贵皆信奉佛法,当时长安上下名僧云集,法席颇盛。次年,姚兴恭请罗什住进逍遥园的草堂寺中翻译佛经。 后秦弘始十一年(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译出三百多卷佛经后,心知世寿已尽。他在圆寂前,当着众人的面〝发诚实誓〞:“如果我翻译的佛经没有妄断、错译,敬请佛祖赐我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鸠摩罗什在草堂寺圆寂后,于位于陕西户县的逍遥园内火化。当熊熊大火烧尽他的骨肉时,他的舌头在大火灭尽后,依然完好无损。众僧谨遵他的叮嘱,将他的舌舍利运往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寺(今甘肃武威)供奉。时至今日,这颗世界上唯一的舌舍利,依然保存在罗什寺中。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鸠摩罗什选择用“色”字代表有形,用“空”字代表无形,十分的妥帖恰当。要知道,梵文佛经里的许多词语,在当时汉语里根本就没有对应的词语。而汉语里,第一波大量的引入外来词汇,比如,涅槃,就是源自鸠摩罗什在草堂寺翻译佛经时的发明创造。他比唐玄奘在大雁塔翻译佛经早了近三百年呢。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