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还愿》本事,源出于宋普明禅师《香山宝卷观音大士修道因缘》、明二南里人《香山记》传奇、清张彝宣《海潮音》传奇。最初的作者身份为禅师,相传其在武林上天竺受神感示而作。寓教于乐的主旨已经昭然若揭。 《香山还愿》传播的主题思想是舍己救难。妙庄王思子成疾,妙善化身小童进宫诊治,告以亲人手眼为药方可治愈。妙善二姊皆不愿舍己手眼以救,小童告白雀寺菩萨灵验,可求手眼医疾。刘表前往,求得妙药,庄王痊愈,上山还愿。施舍手眼的菩萨不是别人,正是妙庄王的亲生三女儿妙善。妙善因此臻至佛教崇高化境,被佛祖封为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妙庄王由此感悟佛教真谛,情愿皈依佛门。《香山还愿》以其朴素浅显的故事阐明了仁爱为本、亲情至上的道理。 也正因为如此,这段折子戏在北方农村民间非常流行。村子里老人去世,或是儿女为逝去的父母作三周年纪念仪式的堂会上,通常都会点演此折子戏。 河南平顶山市(古父城) 作为中国汉化观音故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一是观音俗身妙善的故里在平顶山。观音这个佛教人物传入中国后,其出身也随之中国化,佛教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王族出身,俗身叫妙善,其父叫庄王(楚庄王、妙庄王、苗庄王、妙庄严王等)。平顶山地区流传的有楚庄王和苗庄王等说。 在明清时期的历代官修地方志中皆称楚庄王。如,明正德年间《汝州志》载“世传大悲菩萨乃楚庄王之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葬于塔下”;清道光《汝州全志》载,“大悲菩萨,相传楚庄王第三女也,讳曰妙善”。根据传说,妙善出生在平顶山古父城地区。父城,在今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一带,原为应国地域,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太子建筑城,为纪念楚庄王设立了庄王祠,后人将庄王祠视为楚庄王故宅。初名城父,汉时改为父城。父城有白雀寺,相传是妙善出家修行的地方,后来为躲避庄王追杀而逃到香山隐居修行,最后得道。不管是历史传说、民间传说,还是碑刻记载、文献所录,都印证了平顶山市是观音俗身妙善的故里。 秦腔《香山还愿》 唐 王: 为王当年做事错 悔不该差人化白雀 欺神毁殿王有过 因此得病在朝阁 幸喜孤王病好可 多亏刘表送来药 正行走来用目看 春夏秋冬不一般 国 母:到春天萌芽出土面 唐 王:到夏天日晒海底干 国 母:到秋天百花结成果 唐 王:到冬天雪打遍地寒 国 母:弯弯曲曲水不断 坡坡坎坎紧相连 唐 王: 深山有景懒得看 君妃二人把愿还 为王进了头道殿 四大天王来站班 见一个手执青锋剑 国 母:一个琵琶弄丝弦 唐 王:见一个手打黄罗伞 国 母:天王李靖把塔端 唐 王:为王进了二道殿 见两个童儿站两边 国 母: 一旁站的白鹦鹉 一旁杨柳弄丝弦 唐 王: 上坐的菩萨缺手眼 她为孤王体不全 为王提衣跪当殿 上坐的菩萨听我言 王封你千手并千眼 千秋万代受香烟 妙善女: 哗啦啦仙乐响菩萨登殿 有韦陀和护法站立两边 杨柳枝净水瓶常青不断 绿鹦哥喳喳叫国泰民安 妙善女站云头慧眼观看 见父王和龙母来把愿还 见本是三孩儿公主妙善 并非是亡灵魂来把父缠 唐 王:儿啊 云头上讲话儿妙善 国 母:倒叫为娘泪不干 唐 王:只说你姣莲宫中把命断 国 母:谁知我儿成了仙 唐 王:儿啊你落云头站地面 国 母:落地面站在娘面前 唐 王:父女们讲几句知心话 国 母:纵死在九泉下娘也心甘 妙善女: 父王龙母泪巴巴 听儿把话说心下 墙上画马人难跨 高山种田苗不发 和尚炼丹终有假 阴阳枉把邪地查 这都是父王龙母讲的话 宗宗件件一句不差 一家人坐龙阁把儿相劝 (白)罢了父王龙母 劝孩儿开斋戒点赘招男 那时节儿不听父王相劝 有城隍和土地坐卧不安 达摩佛离西域空中游转 一阵风叼你儿奔了香山 狗奸谗他言说香山混乱 一半男一半女怎能称贤 父王你听一言气炸肝胆 差驸马烧寺院大火冲天 烧坏了佛家经三百余卷 烧死了五百僧命染黄泉 众僧人在阴曹把你埋怨 因此上父得病龙床不安 众文武进宫来把父病探 劝父王出榜文去招医官 你的儿在洞中心血潮返 吹仙风化就了小小道男 行武门扯榜文内使引见 见龙母坐一旁珠泪涟涟 隔竹帘与父王珍脉引线 有药料无药引实实作难 儿言道香山寺菩萨灵验 父差来老刘表去奔香山 为父病儿舍了一手一眼 父病好奔香山来把愿还 把江山托与了刘表照管 母女们奔西天去把佛参 唐 王: 皇儿与我讲一遍 倒叫为王泪涟涟 把江山托与了刘表管 我随我儿把佛参 妙善女: 三十三天天外天 昆仑顶上盖茅庵 我和父王正讲话 达摩佛报道去西天 大吹一口乌云散 父女三人把佛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