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是褒义还是贬义? 雨斤 现如今,如果你的朋友说你“呆若木鸡”,你肯定心里不会高兴。因为在现代汉语里,呆若木鸡是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神情僵硬,面无表情,或者,是在苦思冥想的发呆。 可是,在古汉语里,“呆若木鸡”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贬义,而且还是个夸人镇定自如,临危不乱,有大将风度的褒义词。套用一句时下的时髦话,就是“淡定”,有定力! 原来,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国的国君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而“呆若木鸡”一词,就出自《庄子》里关于训练斗鸡的一段故事。 《庄子 · 达生》原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犹应响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这段故事的大意是说:从前,有个叫纪渻子的人为国王驯养斗鸡。十天后,国王问鸡是否已经驯养好。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现在它还表现得虚浮、骄傲、矜持、自恃。”又过了十天,国王又催问。纪渻子回答,“还没有。现在它听到别的鸡的叫声,看到别的鸡的影子,还有反应。”到了第三十天,国王再催问。纪渻子回答,“现在它看东西依然迅速,意气仍然强盛,还没驯好。”到第四十天国王问的时候。纪渻子说:“差不多了,鸡现在虽然还鸣叫,但已经没有什么反应和变化,好像木鸡一样了。斗鸡的品质已经具备。别的鸡见到它,肯定不敢应战,一定会吓得掉头就跑”。 看见了吧,庄子里的这则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定力和沉着。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也许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 后来,人们反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一个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这和它的原意恰恰背道而驰。也算是语言学上“讹变”的一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