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几句松下问童子 雨斤 寻隐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时候,读这首唐诗,觉得它一点儿也不美,居然还混进了经过人们千挑万选的《唐诗三百首》。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这首诗的意境真是妙不可言:它冷丝丝的透出一股云雾缭绕的仙气! 再后来,仔细玩味才发现,这首诗里还隐藏有很多不为人留意的暗笔:作者这里以松柏寓意“隐者”傲雪的风骨,以白云寓意“隐者”高洁的品德,以大山深处寓意“隐者”的学问博大和深奥。在这么一个令人仰慕的长者面前,作者自己简直就像这个幼小的童子一样的渺小,甚至还不如这个童子。因为童子还见过这位老者,能和他日日相伴,知道他的去处。自己连敬仰之人的容颜也难谋一面,更不要说聆听他谆谆的教诲了! 那么,这个高洁品德的“隐者”是谁呢?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究竟是不是,已不可考了。 读懂了作者的这些暗语以后,现在你就不难想象,诗人当时面对童子的答问时,那一脸的渴求,失望和迷茫的表情了! 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曾出家为僧。还俗后,又屡试不第。他的诗,以五律见长。尤其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在当时,与那个“慈母手中线”的孟郊齐名。 贾岛还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苦吟派”诗人的典范代表。苦吟派诗人的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追求遣词造句的精美工整,题材又多为寒苦之音。其开创人就是老杜。 提起贾岛,你大概还不知道,汉语里的那个“推敲”二字,就是源于贾岛下面的这首五律: 題李凝幽居 唐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注:鸟宿池边树,一作“鸟绕池边树”。 传说贾岛骑在驴背上,苦思“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反复斟酌到底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以至于误入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伍。 当时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来到京城长安。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想用“敲”字來替換“推”字,反複思考,难以定夺,便在驢背上吟誦,伸出手來比划著“推”和“敲”的動作。街上看到他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的左右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麵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没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因為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没有门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共处了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了“忘年交”的诗友。 当然,也有人认为,贾岛这是装疯卖傻,故意卖萌,以期能和韩愈相识相遇。我看倒也不无道理。说明贾岛这个人,不光会写诗,还很会做人!另一方面,也说明唐朝的官员还没有脱离群众到现在的程度。不信,你让现如今的一个外地考生,去闯一下北京市代市长的车队试试! 其实,洒家本人于写诗,就是个二球半吊子。但洒家的愚见认为:还是“鸟绕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更好些。您可别拍砖啊。 我的原因如下:鸟绕池边树,在夜色之下才看得见。鸟宿,你怎么看得见呢?韩愈说,敲比推有礼貌。可人家进的是自己的“幽居”,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禅房。进自己的屋子还用得着敲门么? 再者,从诗句的语音角度来讲,绕和推,比宿和敲,放在此处也更流畅,更朗朗上口些。 今天的人们,知道唐朝有个叫贾岛的诗人,主要就是由于他的这首《寻隐者不遇》。 由此可见,要想千古留名,并不一定要写很多的好诗。一首就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