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月夜 雨斤 古往今来,人们以月喻人,对月咏叹,明月寄相思的诗歌,不知有多少。 以洒家个人的观察,少说也有成千上万首了,或者至少占到所有诗歌总数的一半。 为什么是这样呢? 因为,在古代通讯手段十分有限。写一封书信,少说也得半年时间才能抵达收信人的手中。且不说,识字的人还不到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而每当夜幕降临,夜深人静之际,天上的月亮则是思念中的双方,抬起头都能看得见的唯一物体。 洒家昨晚,又不由得想起诗圣杜甫的这首《月夜》。 此诗作于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的秋天。其时,安禄山已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后,即动身从鄜州只身奔赴灵武求官。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囚禁于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鄜(读音fū福)州:既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小在鄜州的羌村,杜甫人在长安。 未解:不明白,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爱人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云:“明月耀清辉。”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虚:轻盈,单薄。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有:“泪痕犹尚在。” 翻译成今日的白话,大意就是: 今夜鄜州的月亮,一定和我在长安看到的一样明亮。我遥想家中的妻子,却只能独自观赏。可怜我那一双幼小的儿女,他们怎能懂得妈妈此时为什么要心系长安,思夫的心酸?蒙蒙的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那散发着香气的鬓发;冷冷的月光,应该也映寒了妻子那一双白皙的胳膊。让人不禁对月哀叹:我们何时才能团圆相见,背靠着薄帷,共赏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重逢时的泪痕。 这首诗看似借月而抒发离情,但它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体。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诗人没有从自己的立场着眼,而是设身处地的从妻子的角度来叙述。“独看”,是因为丈夫不在身边。两个孩子尚小,并不懂得想念,这就更加渲染了妻子和丈夫天各一方的离愁别苦。 从颈联开始,诗人才回到了自己的场景。以一个丈夫的角度,来疼惜妻子。虽然相隔千山万水,诗人却似乎能闻到妻子头发的味道。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里的问句很有意味:“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是言外之意了。 诗人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这一年,杜甫四十四岁。 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