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掰几句老李的凤凰台 雨斤 (供批判用) 前篇(他是唯一能让李白蒙羞折服的人)侃了,崔颢的《黄鹤楼》连李白也不得不服。
拙文在万维刊出后,承蒙南来客兄指出,老李后来也仿过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但,很多诗家,包括纪晓岚,都以为,老李仿的气势,远远不及老崔的。 今天,洒家就斗胆来给大家瞎掰一下老李的凤凰台,侃侃它到底哪里不及老崔的黄鹤楼。 我也知道,万维的诗家,高手如云。您拍砖的时候,还请手下留情。侬手轻一点,好伐啦? 为方便列位看官对比,先将二诗重录如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先看头一句,“凤凰台上凤凰游”,显得有些没话找话。凤凰台上,不是凤凰在游,还能是长虫在游?
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意思也重叠了。凤去了,台自然就空了。又拉上个“江自流”,挨的上吗? 还有,第二句和头一句也自相矛盾:凤都已经“去”了,你是咋看见“凤凰台上凤凰游”的? 老李这首联的起势,就和人家老崔的不能比。你看人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天空中飞翔着一只大鸟,一位仙人骑在上面,横空掠过,那是什么气势?这是空间上的“势”。 老崔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说的则是时间上的“势”,一千年呐,黄鹤不归,白云飘荡。 您看,老崔的首联和颔联,这“时”与“空”上的“势”,是不是气贯长虹,势破云天? 再看老李的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看似没啥毛病,但是气势显得小了些。你着眼的,是细小的“花草”和“幽径”。这些东西,站在高台之上,是看不见的,也是微不足道的。 “晋代衣冠成古丘”,那就更直白了,简直是大白话了呀!晋后面,不跟“代”字,大家也能明白你指的什么。写诗嘛,要惜墨如金,惜字如金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的对仗很工整,但稍显雕凿过度了。有“为写而写”之嫌。譬如,三山半落的“半”字,二水中分的“中”字,都是赘字,多余的修饰。 相比之下,人家老崔那两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则着眼的是,站在高楼之上,眼前所见:阳光下泛着金光的江水和绿草覆盖着的水中绿洲。两个字:大气!对仗也很工整,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气势恢弘! 时间证明,老崔的这两句最出彩,最著名,也被后人引用最多。《芳草》杂志即为一例。 再看老李的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浮云蔽日,你有什么可抱怨的?还是“总为”。你和老天爷过不去,那不是自找烦恼嘛。我知道,你是在比喻,我也是。 “长安不见使人愁”,哎吆吆,你好像有冤屈,你要面君。好一个“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马屁溜的,也太酸了吧?这和文革时,那谁的歌词:“站在草原望北京”,有一拼! 而人家老崔的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游子思乡,合情合理,谁人不起故园情? 通篇而言,老崔的诗,由天上到江面,由远处到眼前,由旷古到今日,气势恢宏,抒情合理,顺理成章,顺其自然。站在高楼之上,着眼于大处,所以很有一番气势,也很朗朗上口。 而老李呢,远近层次紊乱,一会儿远(江自流),一会儿近(花草,幽径),一会儿又远(三山,青天),一会儿又近(衣冠,古丘)。时序层次也紊乱:一会儿过去(凤去),一会儿现在(台空,埋幽径)。抒情不自然,有娇柔做作之嫌。句句留有仿效老崔的痕迹,但刀斧的痕迹又过重。说白了:矫情,很假! 顺带一句:有个网友在前篇的跟贴里,管崔颢叫小崔。其实,李白比崔颢只大了三岁。所以,称他们老李,老崔更合适。 另外,再顺带胡邹一哈:洒家平生最讨厌的,就是“很假”的人,不论是作诗,还是为人。这也是为什么,像“蘅芜君”那样的人,不是我的菜!啊 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