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比神秀的高明之處 雨斤 前文(舊文:一個人的悟性有大小)敘述過一段禪宗五世祖,傳位於六世祖慧能的佳話。 神秀的偈頌:(神秀是弘忍的大弟子)
身為菩提樹, 心似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染塵埃。 慧能的偈頌:(慧能只是廚房劈柴燒水的小和尚)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當時,洒家也只是朦朦朧朧的覺得,慧能的偈句比神秀的好。但具體好在哪裡,也講不清楚。 更不能理解,禪宗五世祖弘忍法師,為何要冒着眾叛親離的風險,堅持把自己的衣缽半夜裡偷偷傳給這個燒水的小沙彌。 這幾天,閒侃《心經》裡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洒家忽然有了一個想法,豁然明白了這個中的奧妙。 · 說色空 您想啊,佛家的世界觀,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萬事皆空”。套用洒家上中學時,政治老師教給我的那一套官腔,就是:“色”(有形)是相對的,暫時的,中轉的,表象的;而“空”(無形)則是絕對的,長久的,終極的,永恆的,本質的。 很顯然,神秀的偈頌仍然停留在歌頌“色”的階段。在他眼裡,“樹”,“台”,“塵埃”,俱是不同形式的“色”。需要“時時勤拂拭”。神秀還沒有認識到“空”的意義,以及色空不可分的本質。所以,弘忍才覺得神秀還未見到本性,只到了門外,還沒有進門。弘忍心目中的“本性”,就是“空”。神秀還未見“空”也。 反觀慧能的偈頌,則牢牢抓住了“空”的本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換句話來解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合二而一,物也是塵,塵即是物。二者不可區分,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誰染誰”的問題。 從佛學悟性的角度看,慧能已經升華到了天上,俯視着宇宙中的萬物空靈;而神秀的腳還沒有離開地面,還沒有升華到凌空的高度。也可以這麼說,慧能的眼界已經超脫了,是置身於凡界以外的。而神秀呢,還沒有超凡脫俗。他眼前所見的,還儘是一片瓶瓶罐罐的世界,僅僅只是一個勤勞的俗人罷了。 這就是慧能比神秀的高明之處! 同意洒家的看官,就請您跺跺腳,點個讚。 順帶說一句,人的悟性大小是天生的,與受教育的程度沒什麼關係。慧能作此偈頌時,還是個文盲,大字也不會寫一個。 版權所有。未經作者允許,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