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眼泪为谁而流? 雨斤 开篇之前,先说一个题外话:唐宋八大家,其实是唐宋四大家!· 白话版答司马谏议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按出生先后为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这里面还有一对兄弟俩,和一家父子仨。) 然而,这八人中有四个人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皆为欧阳修的门生。可见,欧阳修是多么的厉害啦! 哈哈,这么厉害的人,也有流泪的时候。 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夜,就是元宵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泪湿的湿字,一作“泪满”。春衫:诗人年少时穿的衣服,也代指诗人年轻时的自己。 北宋京都汴梁城元宵夜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故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此词描写的是情人之间的约会。一般认为是景祐三年(1036),诗人为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所作。 但,后世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其实不是欧阳修写的,而是一位女词人朱淑真所作。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的文人,怕坏了女子的闺阁风气,才将作者改为成了欧阳修。 朱淑真,又作朱淑珍、朱淑貞(1135-1180),號幽棲居士,南宋女词人。大約生活于南宋高宗、孝宗时期。她的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原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 明代文人徐士俊认为,凡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词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 此词的艺术构思和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拙文:·都城南庄姑娘考。 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生查子·元夕》则更突出“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阙。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怎不教人泪湿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时时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守候邮箱,望眼欲穿。这是怎样的伤感与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纵有一腔话语,终因信心不足,不敢贸然开口。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诉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 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洒家我独爱《生查子·元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