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和七言哪个更早? 雨斤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七言诗的起源,似乎比五言诗更早,至少是和五言诗同时的。 洒家个人以为,王先生此言差矣!他是把五言诗和五言律诗混为一谈了。换言之,把他的上述论断,加上一个“律”字,原本是正确的。 我们知道,《诗经》的风、雅、颂,绝大多数是“四言诗”。四言演变成五言,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四言诗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过渡到了五言诗。比如,乐府诗里的《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等,均为五言诗。三国时,曹操的《长歌行》,《短歌行》,《观沧海》也都还是四言。而五言律诗的出现,则要晚的多。事实上,五言律诗的格式固定下来,确实晚于七言律诗的格式成型。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律诗在押韵方面上,第二、四、六、八句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第三、五、七句不可押韵。律诗由律句组成,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结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但是,也有人认为,标准的五律诗,在南朝梁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容洒家下文再详述。至于最早的七律是哪一首,真不好说。 今天,我们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古人称为五律、七律的作品中,有很多并不是完全符合格律的规则。 例如,有人认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崔颢《黄鹤楼》就不是标准的七律。有很多人认为,沈佺期的《独不见》是最早的七律,不过,说其是第一首七律,并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首乐府诗。(见下) 关于崔颢的《黄鹤楼》,前文已经侃过几回了: 瞎掰几句老李的凤凰台 (供批判用) 他是唯一能让李白蒙羞折服的人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到了唐高宗时期,五言诗的排律成了科举的主要诗体。所以,五言律诗比较盛行。这个时期,有三个人开始写了不少七言律诗 。而且,他们的七律注意规避了早期律诗的失粘现象,是完全符合格律的七律。这三个人是:宋之问、沈佺期和杜审言。 注意,此处的这位杜审言,就是后世所称“诗圣”的杜甫的亲爷爷。 五言成七言(附英译)
海外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