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買衣服(4):丹麥的In Wear
丹麥的In Wear是另一個別具特色的牌子,它主做office文員的服裝,女、男裝並重。在我的記憶里,它如同花園裡的薰衣草Lavender,樸素而嚴謹,不迎合世俗,卻有識香人。
它擅長的顏色也是Lavender式的紫,我那個Ashley的粉絲師妹(就是鬧了一次論文答辯笑話的朋友),也是In Wear的大粉絲,她買的比我多,她有一件耦合色的短袖,俏麗的V字領恰到好處地勾勒出女性胸部的曲線,還有一點立體的花紋在胸前,非常有味道!
我倆是那兒的常客,那兒的售貨員,可能也是在讀着書一邊工作的大學生,氣質清新熱情,也是真心喜歡我們這樣的主顧,大家不僅是買衣服,還聊天,輕鬆愉快。記得02年回港我買到很划算的大降價的In Wear,花3700元,買到10件衣服、裙子,開心壞了。同時見到店裡有一個自稱剛從加拿大回來的香港男士,他說香港的In Wear“猴歹買”(廣東話就是划算的意思),比加拿大的同樣牌子便宜。所以他也買了一箱衣服。
在In Wear我給椰公也買過一些襯衫。男裝,有男人的氣質,北歐男人的氣質:酷,斯文而俊朗。
小小的結語
如果要類比,香港是一個有點像紐約那樣的大都市,但在我心目中,香港就是香港,有她的性格,她的特色。她的中西文化,主要是海派的上海、南粵的廣州、和英國殖民地的遺傳揉合在一起而薰陶出來的那種風韻,是沒有哪個城市可以重複得出來的。香港的時裝店,相信你總能找到你自己的那一個。都市的麗人,是這城市永遠的風景,也是這個城市的母親、女兒。
我在那讀書期間,寫research proposal焦頭爛額的時候,就以等我的proposal被批準時,一定要去逛衣服店來獎勵自己的想法激勵自己,作為一個“盼頭”。記得有一次,計劃書還沒有寫好,我已經跑到Mark & Spencer(即瑪莎百貨店,也是一個極為豐富的店)去shopping了,好在最後我的確是得到了那筆研究基金。
在那裡,我讀書,用所學的方法回廣州做田野研究,同時又買了今後十年都在穿的衣服。那是一段當時覺得有點過分,但事後並沒有後悔的日子。那就是青春無悔的回憶吧。
今年夏天,回國感覺到自己變得又胖又老。我不知道別人內心的真實感受,我自己覺得在今天的中國,在大城市裡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都遠遠比某些國外的地方豐富的背景下,回國是很容易有這種感覺的。:( 於是就下決心要瘦下來,還把那件藍白格子裙從廣州帶回來,掛在牆上提醒自己。我還對媽媽說:“下次我要穿着這條裙子回來看你!”
高興的是,兩周后,我就可以“擠進”那條“M”碼的裙子,一個月後我就感覺可以穿那條裙子了。但是問題是,當時穿那條裙子的感覺還能找回來嗎?
身材是歲月流逝的記錄,我好像找回來一點青春的概念了。於是洋洋灑灑寫下我這幾個續篇,對我的想念衣服的情緒算是一個交代吧。願我們都能留住一點美麗的回憶。
圖1:In Wear的連衣裙
圖2:連衣裙上的圍巾的特寫,這是椰公在In Wear給我買的禮物。看上去是否很新?那是因為我還沒有真正戴過這條漂亮圍巾。
圖3:2002年In Wear推出許多這樣的長外衣,半透明的花紋飄逸神秘
圖4:白色超短的小上衣,淡湖藍的半腰裙,是02年的大減價時買的
圖5:我給椰公在In Wear買的襯衫
圖6:我給椰公的另一件衣服:In Wear的棉質套頭休閒衫,可惜他也從未穿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