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对自己好一点
学期结束那周的星期五晚上,我和先生去参加了Meike和她丈夫Floyd在家举办的小型红酒聚会。我们的两个孩子第一次被放在家里,因为在邀请的邮件上就明确讲了:“请你和你的伴侣来,和我们一起享受食物和酒,一起说,一起笑……”。
Meike是我的同事,教政治学。她来自德国,嫁给美国人Floyd,有9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我们不仅是同事,也是朋友,还是同一年出生。
她的家在北边一个中上阶级的小区里,我们去晚了一些,Meike和她丈夫一起来开门迎接。令我稍吃一惊的是,Meike打扮得好漂亮!她一身长度及膝的短袖低胸黑色裙装,透明的黑丝袜,黑色的高跟凉鞋,戴着珍珠项链和珍珠耳环。她看起来光彩照人,象要去赴一个盛装宴会,这与我看惯了的女主人要有一副持家模样的低调打扮截然不同,也引起我深深的感叹。
Floyd穿着一件挺括的白色衬衫,西装裤子。屋里灯光调得偏暗,但却有不下十支大大的圆蜡烛摇曳着溶溶的光。当我回到家时,想了一会儿才明白,为什么我感觉到一种与别的大型聚会颇为不同的请调,皆因烛光为这场合定下了一个基调;没有那烛光,也就大大减少了那种温暖而浪漫的气氛。
几个系里前后来了五对夫妇,每个人都有不小的空间周旋。大家站着围在厨房里搭起来的几张小圆桌旁,喝酒,吃东西。食物相当简洁,但是足够了。我都不知道 Meike究竟做了几个菜,因为她没有象通常的女主人那样称赞大家的菜,从而必然要带到她做了什么上去。确知的是她做了德式面包,Floyd烤了只小火鸡,都很好吃。其他的菜除了那个蔬菜色拉,大概就是客人们带去的。从色泽,味道,花样而言,都无法与中国人的晚餐聚会相提并论。
但是那放松的气氛,那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那种享受简洁而不是超丰盛的食物,那种没有想通过食物去展示,有时甚至转化成了比试厨艺的状态,----象一些超过二十多人有时超过五十人的大型的华人聚会无形中给人的感觉那样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大家在随意的交谈中舒缓身心。
我们的聚会没有烛光,不过我们有吃不完的食物。不大有音乐作为背景,常有高谈阔论的大嗓门儿,中国人的勤劳持家在聚会上是寄望于女主人去表现的,但是作为客人的我总为坐在旁边看女主人洗碗惭愧得慌。
不难发现,作为第一代移民的中国人开晚会与美国人的不同之处,是我们总怕客人不够吃的,而且似乎要不停地忙碌才象个好主人。
当然,丰盛的食物本身无可厚非,还是主人慷慨热情的最佳注脚,但我们往往在为准备食物忙了一天后已经在心灵上蓬头垢面,疲乏不堪,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交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而客人们呢,面对一桌色香味俱佳,由主人做的和客人做了带去拼成的大餐,每次都是不由自主地吃个“一撑方休”,但往往也应了老子的那句话“五味令人口爽”,吃得太多反而食而不知其味了。
我知道Meike为了保持两人世界,常定期把孩子交给临时保姆(babysitter)几个小时,与丈夫出去看电影,吃饭,聊天,她丈夫的第一次婚姻没能持久到老,就是因为与前妻在两个孩子长大后与妻子变得一下子相对无言而导致两人离婚的。我想Meike是刻意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在她身上,因而特别注重容光焕发的生活状态,注重夫妻间精神上的沟通的。
去了这对德美夫妇的红酒聚会,想想我们中国聚餐文化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别人的文化呢?我心里的一种想法变得鲜明起来:活在今天,而不再寄望于“明天”,不要相信“孩子大了再说吧”。对于成了家既要养儿育女又要工作的人,幸福从来都是一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