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精神成人”:一次印象深刻的演讲记录 8月30日,凤凰卫视台的“世纪大讲坛”邀请了夏中义教授做演讲嘉宾,他的题目是“消费主义与精神成人”,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针对中国大学生中流行的时尚:穿名牌(非八百元的名牌运动鞋不穿),吃喝下馆子,娱乐上档次的现象,夏中义指出: 大学应该是一个“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地方。人无精神并非真正的人,而消费主义对于精神成人是有相当的负面作用的。消费主义主要是来自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一种趋势与行为方式。 他指出人成长的三个维度:(1)生物纬度(婴儿和儿童就属于此);(2)法学纬度,18岁后的人有选举与被选举权了;(3)价值纬度,懂得做人的道理,内心有行为准则,这才是真正成人。 18到22岁的大学时光,应该不断地问自己:“该怎么活”这种形而上的命题,因为出了大学就进入工作状态,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时间再去想这个命题,而不想清楚就有可能一辈子处于精神上不成人的状态。没有扎实的精神成人的价值。 消费主义就是一种严重影响大学思潮的思想。主义,主就是主导性,义是活在心里的道理。如果将个人的、日常的东西放在终极目标,你就是消费主义。 我对我学生说,你们篮球打得技术不怎样,但是你们要穿500块一双的球鞋,我的学生跟我讲,夏老师,我们是非800块不穿哎。我就想,上海一个下岗工人家庭,两个人领的救济、补贴大概就是700、800块一个月,那这样的支出对于这样的家庭是难以想象的。 我在杭州打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哪个大学,我告诉他华东师大(夏教授母校是华东师大的),他说你们学校的女生在我们这里很有名,我感到痛心!不要认为无价的东西就是不值钱的。人的感情是不能拿来交换的! 香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可以拿来当标本展览的地方,在地铁等公共场所,我看不到一张挑逗的广告、海报,而我们这里的广告上的女子已经穿得越来越少,越来越露。 我们的学生,即使是学文科的,也学的是应用文科,外贸,外语,认为和外字头东西打交道,钱来得快点;学行政管理,学容易做公务员的那些专业,把物欲的膨胀看成考大学的动力。 我认为,大学不应成为单纯的职业培训场所。费文纽曼说:“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东西?不是专业,不是技术,而是博雅教育,是气质,是对世界的关系要看得很透的那么一种能力。” 理想的大学是有文化的、有魅力的、有传说的,能和精神发生感应的青春的记忆的公墓。 人们回到母校时,应该是前来寻找掩盖了的精神的美丽和忧伤。 所有的文化都是最能牵动人的心灵和感情的。 你的生命的意义是你有没有感动过,那种让你难忘的感动发生了多少次。 夏教授的演讲非常投入,流畅,主持人王鲁湘说,“我坐在这里听你的演讲,我有一种久违了的感动,很就没有这样过了。”(我深有同感,我为中国还是有这样的敢于直言的学者和精神诗人而高兴和感动)。 夏教授还对听众提的问题回答道:“如果一个政府把国民物欲的膨胀等同于社会的物质进步,那是非常危险的。” “人的生存的正当性,就是超越性的需求。而这在消费主义那里是不正当的;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思考如何引导人进行理性消费,而不是超前消费。” 夏教授的演讲,揭示了几个问题:中国大学是否是让人精神成人的地方?消费主义对精神成人的影响何在?一个人、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生活? 消费主义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己对此也是反思很多的。看来,反思真是不能少的人生功课。消费主义在穷怕了、苦日子过怕了的中国人,是可以理解其蓬勃的原因的,但是下面还这样吗,恐怕就要思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