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活回憶----拉薩生活的苦與樂
椰公
四、拉薩生活的苦與樂
七十年代的拉薩人口不多,高原空氣的稀薄使得拉薩的白天經常是晴空萬里,夜晚是繁星閃爍,月亮也更圓更亮。四面環繞的石頭山更把拉薩襯托得既神秘而又蒼涼。
拉薩四面的並不太高的山是光禿禿的,間中的難以發現的一點綠色是一種叫萬年青的植物,而除了吃天葬人肉的老鷹等鳥類外,山上的動物只有四腳蛇。據說吃四腳蛇對關節有益,星期天上山打四腳蛇便是有些人的業餘活動。我也曾跟人去山上打過四腳蛇,挖過萬年青。
拉薩天氣寒冷,溫差大。牧區藏族人主要吃牛羊肉,農區藏族人主要吃青稞(一種小麥,傳說是文成公主帶去的)。他們沒有吃蔬菜的習慣,因此也不種植蔬菜。拉薩那時沒有菜市場,蔬菜也無法從內地運來。各單位只有自力更生,在夏季搭溫室自己種,品種主要是大白菜和蘿蔔,入冬前收到挖好的地窖里。在蘿蔔與大白菜的交響樂中,又等待着下一年的夏天。
拉薩沒有菜市場,沒有煤,電力也非常緊張,漢族工作人員都是臨時打算,大部分是單身在那,即使小部分有家屬的,也主要是吃食堂。星期天食堂只開兩頓,如果要做點吃的,主要靠燒汽油的煤油爐子,因為氧氣少(只有內地的三分之二),要做飯只能用高壓鍋,平鍋無法把飯做熟,水到80來度就開了。
食堂早上供應稀飯、饅頭,中午有米飯、一個菜,經常是蘿蔔、大白菜等加上豬肉罐頭的肉,晚上通常是饅頭、大白菜湯。食堂里燒的是柴。
我們沒條件做飯,開水也是在食堂里打,我們小孩的任務是打開水,因為就那麼下午吃飯前半個小時,還要排隊。
開始幾年沒有澡堂,剛去的幾年我都是大半年不洗澡。反正天氣乾燥,身上也不會有味道,只是膝蓋上黑黑的一塊,一年之中只在夏天某個特別熱的日子,燒點水在盆里洗洗,就算是洗澡了。藏族人通常也一年只洗一次澡,在夏天的某一天去河裡洗。
拉薩沒有自來水系統,我在的整個大院只有一口水井,人們打水然後挑水回家。
因為生活的苦,也因為都是支援西藏的臨時打算,“人都是公家的”,不需要購買家具等個人物品,人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和簡單,遠沒有內地文革那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我小學的一位女同學(中學也是我同學)父親是拉薩市副市長,但大家都是走路上學,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同,那女同學經常被我們開玩笑,“欺負”。
我們和藏族的關係很好,我有不少藏族鄰居和同學,他們是農奴的後代,淳樸善良,我會在下一篇詳細介紹。
天亮的晚,小學是10:30上課,但晚上10點之前就睡覺了。說給內地的人聽,他們說你們睡得太多了吧。我想由於高原缺氧,晚上又冷,而且沒有暖氣系統,能多睡覺不正是一種補償嗎?
藏族人放牧用“古爾朵”,兩根長長的繩子,中間用皮革接起來,象彈弓,中間放小石塊,甩起來晃幾圈放掉一根線,那石塊就會朝目標飛去。我剛去拉薩時,跟着學,初試身手,還挺好,可惜好景不長,一次沒掌握好,石塊飛向了一叔叔家的窗戶,窗戶打爛了,嚇得要死,好在那叔叔單身在藏,對我們小孩挺愛憐,只叫我要注意,也沒告訴我父母。
也許是“天高皇帝遠”,我們小孩沒感覺什麼文革的動亂,晚上可以盡情地在外面玩,很晚回家也不怕。在小學四、五年級時,我就讀了家裡的《水滸》、《左傳》、《一千零一夜》,因為可以讀的書實在不多,把西藏歷史、17條協議等也讀了多遍。
附上一張我在布達拉宮前面的照片,那時候我13、14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