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活回忆----拉萨生活的苦与乐
椰公
四、拉萨生活的苦与乐
七十年代的拉萨人口不多,高原空气的稀薄使得拉萨的白天经常是晴空万里,夜晚是繁星闪烁,月亮也更圆更亮。四面环绕的石头山更把拉萨衬托得既神秘而又苍凉。
拉萨四面的并不太高的山是光秃秃的,间中的难以发现的一点绿色是一种叫万年青的植物,而除了吃天葬人肉的老鹰等鸟类外,山上的动物只有四脚蛇。据说吃四脚蛇对关节有益,星期天上山打四脚蛇便是有些人的业余活动。我也曾跟人去山上打过四脚蛇,挖过万年青。
拉萨天气寒冷,温差大。牧区藏族人主要吃牛羊肉,农区藏族人主要吃青稞(一种小麦,传说是文成公主带去的)。他们没有吃蔬菜的习惯,因此也不种植蔬菜。拉萨那时没有菜市场,蔬菜也无法从内地运来。各单位只有自力更生,在夏季搭温室自己种,品种主要是大白菜和萝卜,入冬前收到挖好的地窖里。在萝卜与大白菜的交响乐中,又等待着下一年的夏天。
拉萨没有菜市场,没有煤,电力也非常紧张,汉族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打算,大部分是单身在那,即使小部分有家属的,也主要是吃食堂。星期天食堂只开两顿,如果要做点吃的,主要靠烧汽油的煤油炉子,因为氧气少(只有内地的三分之二),要做饭只能用高压锅,平锅无法把饭做熟,水到80来度就开了。
食堂早上供应稀饭、馒头,中午有米饭、一个菜,经常是萝卜、大白菜等加上猪肉罐头的肉,晚上通常是馒头、大白菜汤。食堂里烧的是柴。
我们没条件做饭,开水也是在食堂里打,我们小孩的任务是打开水,因为就那么下午吃饭前半个小时,还要排队。
开始几年没有澡堂,刚去的几年我都是大半年不洗澡。反正天气干燥,身上也不会有味道,只是膝盖上黑黑的一块,一年之中只在夏天某个特别热的日子,烧点水在盆里洗洗,就算是洗澡了。藏族人通常也一年只洗一次澡,在夏天的某一天去河里洗。
拉萨没有自来水系统,我在的整个大院只有一口水井,人们打水然后挑水回家。
因为生活的苦,也因为都是支援西藏的临时打算,“人都是公家的”,不需要购买家具等个人物品,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和简单,远没有内地文革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小学的一位女同学(中学也是我同学)父亲是拉萨市副市长,但大家都是走路上学,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那女同学经常被我们开玩笑,“欺负”。
我们和藏族的关系很好,我有不少藏族邻居和同学,他们是农奴的后代,淳朴善良,我会在下一篇详细介绍。
天亮的晚,小学是10:30上课,但晚上10点之前就睡觉了。说给内地的人听,他们说你们睡得太多了吧。我想由于高原缺氧,晚上又冷,而且没有暖气系统,能多睡觉不正是一种补偿吗?
藏族人放牧用“古尔朵”,两根长长的绳子,中间用皮革接起来,象弹弓,中间放小石块,甩起来晃几圈放掉一根线,那石块就会朝目标飞去。我刚去拉萨时,跟着学,初试身手,还挺好,可惜好景不长,一次没掌握好,石块飞向了一叔叔家的窗户,窗户打烂了,吓得要死,好在那叔叔单身在藏,对我们小孩挺爱怜,只叫我要注意,也没告诉我父母。
也许是“天高皇帝远”,我们小孩没感觉什么文革的动乱,晚上可以尽情地在外面玩,很晚回家也不怕。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就读了家里的《水浒》、《左传》、《一千零一夜》,因为可以读的书实在不多,把西藏历史、17条协议等也读了多遍。
附上一张我在布达拉宫前面的照片,那时候我13、1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