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欣赏和感谢:给我的学生 课室里,正在进行一场介绍印第安美国人的小组报告,重点是印第安族人的历史、文化、习俗。报告也谈到了印第安美国人被社会简单化地理解而反映在一些电影里的stereotype的镜头。两位学生来自这个族群,Angela的父亲小时候就是被迫离家去上寄宿学校(boarding school),Christina自己的小学是在离家很远的除了她一个人不是白人其他都是白人的学校上的,因为她住在保护区里,而保护区的学校“很差劲”(Christina自己的话)。所以她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告诉全班同学,这个不为寻常人所知的群体:Native American/Indian American,这个被称为“看不见的少数族裔群体”。 “我们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的民族”,报告从这一句话开始。从Prazis.com那里制作的presentation有宽银幕的效果,镜头拉向不同的酋长,他/她说过的著名的话(英语)就会被放大,头领的形象变得愈发大而清晰。黑白照片上,这些酋长(有女性和男性,而且女性和男性比例平衡)穿着传统服装,含威而不怒,眼神镇定端庄,如同从大地生长出来的极为强壮而有感应能力的植物一般,朴实而令人敬畏,这是一个把大地尊为母亲,不愿用合同的形式把土地和殖民者白人做买卖的民族,他们的信仰是土地就是母亲,怎么可以把母亲拿来出售或讨价还价地转让? 整个报告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她们也准备了大量的关于这个民族的舞蹈、着装的含义的解释。她们还准备了一段一位中年印第安男子回忆自己在六、七十年代,大约六、七岁时,被强迫离开家去上寄宿学校的痛苦经历,他的眼泪渐渐涌上眼睛,一行泪水断断续续地滑过脸颊,哽咽得几次说不下去,提到的是他在寄宿学校被剪去辫子,讲自己的部落语言就被打,一次次被狠狠地打的经历。Angela说:“我给你们看看这段录像,你们中有人可能还不相信去寄宿学校是这么晚还在发生的事情吧。” 她们分析了一部很有名的反映印第安人现在的生活状况的电影:Smoked Signal是怎样不真实地塑造印第安人的。我问了她们几个具体的问题,原来首先这个剧作者没有在保护区生活过,他写的印第安人是简单化的,也许反而会强化人们对印第安人原来就够浅薄的刻板印象。原来我还以为这个电影很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族裔的生存状况,看起来在真正的印第安学生的眼里,这不是一个令她们满意的电影。这个电影的效果对于她们大概可以和我看赵本山的春晚小品越看越反感有得一比,因为我觉得他的很多模仿中国东北农民说话的神情语气,是在简单化农民这个有着许多悲苦也有许多幽默快乐的群体。我仿佛看到其实在两个国家,我们对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都是居高临下地去看待和歪曲地表现他们的共同点。 Angela和 Christina是两个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学生,她们在班上不会随便发言,一旦发言就有内容,因为她们经历了太多,她们能比较快地理解这些关于群体冲突、合作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她们在自己的印第安族群里,也不是被所有人都接受的。Angela告诉大家:“我是被白人父母领养的,我回到保护区,他们会说我‘你太白了’。”这个话如此耳熟,因为这样的话我常常听我的非洲裔美国学生讲,一旦他们学习成绩好,口才好,他们的同种族背景的同学就会笑话他们“你太白了!”,这种逻辑反映的是一种不愿被同化到主流群体的态度。虽然这话是针对被压迫的苦难历史,听起来可能有“骨气”,有气节,但是真正的出路是这样拒绝学业上追求优秀,拒绝受好的教育,以至于一直在底层徘徊呢,还是在教育上慢慢地平起平坐,受到好的教育才更可能进入权力阶层,但是不要忘本,不要放弃或忘记自己的民族的文化,慢慢地去改变主流社会的结构呢?从Angela身上,我看到了后面这条路的可能性。 我听着这场精彩的报告,心里感叹:谢谢你们,you make my day! 我想这个课的好处大概就是,我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我要让不同的声音发出来,让班上的同学们听到来自同学对自己经历过的东西的分享,并告诉同学们这些经历带给他们的感受。在美国生活的一个很不容易的地方是,各族裔之间比较隔离,各宗教信仰群体之间比较隔离,大家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面,首先,阶级就是一个很大的分化器,然后是种族、种族里还有不同的文化归属群体,不同的文化归属感群体里还有宗教这个分隔器。所以除了大家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最大限度地听到不同的声音? 下课了,一个男生留下来问,我们这个班是你最棒的一个班吗?我说,哦是的,你做的非洲裔美国人的报告棒极了。我很感谢你对这个报告的大量的投入。“但是……”----我决定还是实话实说,我说我希望我们这个班可以再多些人,那些来了就不常出现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回到课室里来。这个学期我有几乎一半的学生是少数族裔,这是我从未遇到过的情形。但是其中的一些墨西哥裔美国人、印第安美国人,还有一些单身母亲学生,却在来了半个学期后就缺课或不是常规性地来上课。原因各不同,自己的健康、孩子生病似乎是主要原因。但是我猜测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愿启齿的,大概是这个课的一些阅读材料比较难以理解,在没有任何社会学基础课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不管什么原因,有时候20%的缺课比例这令这个课当天的计划被打乱。 这个非洲裔学生告诉我,他enjoy这门课,因为大家都带有偏见、歧视,这个课让大家讲这些本来很敏感的话题,他觉得学到了很多。我在他离开后,想到了他这学期的表现,他的确是一个很积极地参加讨论贡献颇多的学生。即使因为他养父去世而造成缺课几天,但是他已经做了最大限度的弥补。他所在的小组报告,他给我们讲了三位非洲裔领袖人物不同的立场,争取平等之路上留下的不同的足迹。我是被深深地感动和震动了的。他问我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你最棒的班?”这说明他很在意这门课,我要告诉他,你是我最棒的学生之一,你也是最棒的非洲裔学生之一。我有几个很好的非洲裔学生,我为他们而感到欣慰,希望他们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道路。我要在下次当面告诉他这个或者用邮件告诉他这些话。 天涯何处无芳草,我的学生和我7年前在中国一个大学(我的本科的母校)教过的学生不一样,那是在中学全年级排名比较前的学生才会考上的大学,而他们不是凭考试分数来到我所在的这个社区学院的。他们来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学费他们可以承受,所以这样的学校是适合于收入中下阶层的学生来进行基础的大学课程的学习。在这样的学校里,我可以听到来自中产阶级里较低的副层次(lower middle class)、工薪阶层以至于贫困阶层(working class and even working poor)的人的声音。诚实地说,这里的学生不是一个我容易习惯的世界,因为我在中国长大的环境是研究院与大学的子弟、国营企业里学习很好的那批子弟。我仍然在适应这个环境,这种与环境的磨合要花很长的时间,我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我只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对底层或较低层的人的偏见在减少。我想像我这样对贫穷带有负面偏见的人不是少数,因为我们很多人都被教育得对贫穷有先入为主的成见,缺少真正的带有同情的理解,或带有理解的同情。我对美国社会中的贫困有一定理解后,反过来对中国的贫穷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了,渐渐地有一种与我身边的很多熟人不一样的态度。我想这是我的学生对我的教育的直接效果。我觉得生活的世界比我原来习惯的要广阔和复杂得太多。很多时候,最方便的是选择逃避或回避,但是我没法逃避也不能回避。 我感谢你们,我天天都见面的学生和“同学”。 2012, 11,22 感恩节当天 附言:顺祝网友们感恩节快乐,虽然没有时间常去你们那里留言,但是你们的大作还是时不时拜读到了,羡慕你们的潇洒生活。忙碌的生活中有你们的分享还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