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同学情:聚散两依依
有一种感情,叫乡情;有一种乡情,是和同学情融在一起的。
27年前,我们从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中毕业。当年的近220名毕业生,现在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在海外,而且这些学生多数是当时在班级里成绩较好、比较全面发展的同学,在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期出国留学,而且绝大多数都定居海外;还有一批同学,在21世纪初期从广州移居美国及加拿大。这两批同学中的十三个人,在2013年的6月底,终于聚在了一起。
这次聚会由梅(注)在半年前就发起了,与湾区的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聚会委员会。这次聚会,同学们住在旧金山中国城内的希尔顿酒店,在两天里大家度过了一段真情流露的欢乐时光。
来的同学有带着家属来的,有轻松一个人来赴约的;美国国内有来自纽约、弗罗里达州和肯萨斯州的,从“国外”来的同学是从加拿大中部来的一对在幼儿园和小学都同班、中学在邻班的“青梅竹马”夫妇。
我并不知道有的同学会来,而有的同学从1983年初中毕业后因没有上同一所中学的高中,就没有再见过面了。整整30年过去了!30年后见面还能认出彼此的那一刹那很惊喜。我不知道与我初中同班的穗会来,她竟然还带来了两张我们班初二时的合影和初三时的退队合影留念。从那黑白照片上几十个小小的、稚气未脱的脸去尝试认出这是谁、叫出一个个真有三十年都没有叫过的名字的过程,是让时光倒流的瞬间,那种感觉有点难以形容。
来的同学中,有许多交叉,有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都是同班,有人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同班,有人在初中、高中同班,大多数都在中山大学读本科。有人从未同过班,像我和梅、我和素、我和佳就没有同过班,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只要我们曾经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在多年以后,就能让我们立刻找到感情共鸣的那个“点”。当第二天聚会结束的时候,要赶去机场回肯萨斯州的素与我告别,身材非常高挑的她看着我的眼睛说:
“你要update你的博客啊,我天天都要check一下的。你很久都不写新东西了,坚持写啊。”这话在这次聚会里不是第一次对我这么说了,这样的临别强调对我的督促作用还是挺大的。
这次的聚会与去年我们在我们母校六中旁边的明记酒家的一场更大规模的、去了有六十多人的聚会不一样,我觉得这批海外的同学的聚会时间更从容,当聚会有一个晚上的跨度时,交流就不只是吃一顿两顿饭那么表面了。国内同学的聚会好像有些建立联络、扩大社交圈的成分在里面,这也很正常,而我们很多时间是在说“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还有一位在初中时任2班班长的阳,是一位超级尽职的摄影师,忙着捕捉众人滑稽或动人的表情,给以后的回忆留住了无限细节。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在广州,大家都是广州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而且广州是大城市,人际之间的关系向来相对疏远,在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多少还有点天之骄子的骄傲;而我们这次旧金山的聚会,是在海外以广州人的身份相聚,在美国我们成了正宗的“老乡”,老乡就是知道与亲人长别离是什么滋味,在异乡打拼是什么感受,融入一个新的文化是怎么回事,因而原来的那点“骄傲”已经变成在经历一个过程后人们都会有的一点领悟。
同学中有的人的大孩子已经20岁,有的人的唯一的孩子还只有4、5岁。大多数同学与配偶一起养育着孩子,而有个别同学的婚姻之路多了些曲折,独自带着尚未成年的孩子。人生的事情,难以十全十美,样样都那么如意。只要还牵挂着当年那份纯真的同学情谊,就是如今我们走到一起的理由。
我们都“长大”了,不过很多人的性格依旧,变了的是对世事的洞察和练达。我们无法预测30年后自己长什么样,但是能在中年时、在最美丽的城市----三藩(旧金山),见到少年时代的同窗,这怎能不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和喜悦。
聚会结束当天,与同学告别之后,我们一家去了位于南三藩市的一家旅馆,因为儿子要参加在南三藩举办的青少年羽毛球比赛。傍晚我们在一个叫富源酒家的广东饭店吃饭。正值当地人在这个饭店举办结婚酒席,一楼全部坐满了,好不热闹。一句句祝福的话频频送给这对幸福的新人,漂亮大方的女主持人粤语、普通话、英语都非常好。有许多人上去唱歌助兴,所唱的歌也大多是广东话曲目。广东是我的第二故乡,听到几乎全部人都讲粤语尤其感到亲切。
我在讲粤语的不同地区生活了总共22年,近几年来,对广州的思念之情愈深起来。吃着正宗的虾米节瓜粉丝煲,鲜腐皮枸记子浸菜胆,港式蜜汁叉烧这些粤菜,我一时恍惚起来:此地究竟是广州还是三藩?有这么一刻,在徐小凤的歌声里,我竟然以为这里就是广州,仿佛置身于珠江的灯火璀璨,看到白天鹅宾馆那挺拔优雅的身姿,那是恍然如梦的一瞬间!
我和孩子几次起身到二楼的栏杆处往下看一楼婚宴的热闹场面,我觉得自己像小孩子一般,竟喜欢婚礼的热闹。这热闹而鼎沸的气氛也有点像我小时候在海南岛看露天电影的那份热闹与自由,我不由得对两个孩子说:
“今晚这里让妈妈思念起家乡来了!”,我想了想,又说: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了!就把这里作为我们的家乡,好好生活吧。”
凉风扑面的南三藩市,星星点缀着天空。这是6月的最后一天,回到旅馆的我沉浸在从婚宴沾来的喜悦中,那里一句吐词非常清晰的粤语:“祝你们风雨同路,永结同心”,也响在我的耳边。我想起了和先生刚结婚的时候,也想起刚刚在三藩告别的中学同学们。
我们已从当年的同学变成了今天的海外同乡,聚会使我们情同手足。大家在海外,真要互相鼓励,互相关心,是母校的凝聚力把我们召集到了一起,在母校那里我们受到敬业的老师的良好教育,也知道做人应该好学、进取、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愿这种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个小小的群体里保存。让我们风雨同路,在海外继续“同学”。
2013年6月30日草稿于South San Francisco
定稿于2013年7月19日
注:梅是从万维博客上把我认出来的一位“功臣”,因一篇《我的初中生活拾零》,细心的她认出我是和她一个年级的同学,这样我才找到了在海外的六中同学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