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性格与历史的关联:回国行十一篇 说一句可能要遭人诟病的话,上海人的特点,在外地人的印象中,总与两个字相联:精明、崇洋。这两种城市性格并行不悖,没有必然关系。为什么上海人精明而崇洋?从北京到上海,我印证了一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的现象:即一个城市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它地理位置、受历史给予(或不给予)它的机缘的影响。这是我在去了北京后再到上海,在上海浮光掠影三天的感受。 上海人因上海的地少人多而必须精明,因其半殖民地的性质而崇洋,因其为中、西文化交融地而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气质。 “上海百年历史风云变迁”是在新天地石库门地段“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中的一个小小的展览。在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我沉醉在无数浸透了中国古代文化神韵的辉煌古朴灿烂的展品中,却也为那里挤满游人,与人摩肩擦踵、不能尽兴而遗憾,所以对这个小而精的展览,我也真是有一些情有独钟了。 这个展览有一段话令人瞩目:“中国的历史,一千五百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一个城市引领一段时间的河流,见证社会变迁,这就是中国的历史。” 从中英文兼备的文字说明和图片里(顺便说,上海博物馆里的英文说明非常精确细致,与别的地方不同),我看到上海在1842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之后,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为法租界、德租界、英租界、美租界,看到上海显然是列强砧板上的一块“肉”,文字说明说:“上海沦为列强租界,极大伤害了中国的主权,但是也引入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为中国现代化准备了基础,上海的民族资本也得到发展”(印象中的话,可能有偏差)。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庐山上那段类似的话,即帝国主义开发了庐山(庐山印象),庐山上小洋楼很多,上海的外滩以洋建筑而受到国人赞美推崇,是否可以说上海的今天要源自于当年帝国主义看上了她而各自鱼肉于她?这次回国,这种因列强入侵而迫使中国开始现代化,并在客观上受益于这种强迫的现代化的现实,使我的心理总是被一种复杂的说不清的东西占据着。可能,只能这么折衷地想,如果一个国家自己因为封建锁国而没有活力,那也许只有靠外力才能推得了她,这种外力----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外力入侵就成了一种必然,一种历史的结局。 昔日称十里洋场的上海外滩,已延伸了一大片,更加璀璨绚丽。我在上海安家、工作的表弟告诉我,这扩建还得归功于托世博会的福。夜晚的浦西格外迷人,尽管宽敞的走道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但是那种灯光映照下的风格各异而又很和谐的建筑群,那种不像典型的中国城市的情调的确令人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觉。 上海,我已经32年没有亲见你卓越美丽的容颜,你已毫不输于“东方明珠”的香港,事实上,你已当仁不让地成为亚洲当今一颗最灿烂的“东方明珠”。而你的美丽、文化魅力,正源于你中西融合碰撞而吸引来的源源不断的文化人,那种文化氛围只可遇而不可求。 所有美丽的城市在我心里都像一个个具有个性的女子,上海,是一位优雅、聪明、有几分妩媚又几分精明的女子,在整个世界均为西方带领的现代化笼罩的20世纪,上海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她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历史的青睐造就了她,中央政府的偏爱造就了她,在世博会的映衬下,我仿佛看到一个女子在她最光彩照人的时候,那种惊艳,令人只一瞥就终生难忘! 2010年8月6日写于上海--南昌飞机上 上海新天地石库门一角 浦东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