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活回忆----七十年代的拉萨
椰公
三、七十年代的拉萨
西藏首府拉萨海拔约3700米,四面有群山环绕,但山并不太高。气候非常干燥,有人夸张地说凉晒在外面的辣椒时间长了会自动干成辣椒粉。一年之中只有夏季下一些雨,而且主要在晚上下。白天拉萨的天空经常是湛蓝湛蓝的,有时无一丝白云,是100%的万里无云。
拉萨闻名世界,但七十年代的拉萨确实不大,也相对落后。拉萨城以大昭寺为中心而建。大昭寺的西北面是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是汉语“普陀”的音译, 藏王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在南海普陀)的转世。布达拉宫的南面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用来举办大型活动、演出和放电影。布达拉宫的北面是龙王潭公园,是拉萨唯一日常开放的公园。我和同学们经常去那划船。另一公园是在城西较远的罗布林卡,曾是达赖的夏宫,但只在五月、十一等节日开放。
大昭寺前面是八廓街(我们那时叫八角街),旁边是冲赛康市场,记得在76年、77年以后冲赛康才有一个副食品商店,但也只有一些凭票购买的冰冻牛羊肉,而无蔬菜供应。大昭寺的南面建筑不多,远处是拉萨河。东面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噶厦政府所在地,但房子也不大。在东面有一些藏民住房。我入学的拉萨市实验小学(曾有段时间叫工农兵小学)也在其中。我和同学们还发现了一条秘密地道,从学校到大昭寺只要几分钟。
我住的机关大院在更东面一些,再往东已是农田。我从家里去学校大约步行10来分钟,去大昭寺20来分钟,去布达拉宫约半个小时。
记忆中的拉萨城区那时几乎都是平房,只有一条主要马路,一个新华书店,一个照相馆,两个百货商店(其中一个还小的可怜),一个饭馆(藏族人开的,从没去吃过),一个体育场,两个可以看电影的公共礼堂(包括前面提到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两所小学,两所中学(在西郊、北郊还有一些小学和中学)。好像没有公共汽车,至少从没记得坐过公共汽车,开始是步行,大一点骑自行车。
拉萨的人口应在五万左右(包括郊区县),其中有几千汉族工作人员和家属(包括行政干部、医务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部队人员)。在西藏的汉族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拉萨,在其它地方比例很低。父亲曾被派去同尼泊尔交界的吉隆县吉隆镇工作四年,他只带了一个汉族小伙子去,县里、镇里的干部大部分是藏族。
拉萨的卫生实在不敢恭维(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我只想把我当时看到的提供给大家)。上小学时,每天都要穿过藏族居民区。藏族住房里厕所的粪坑就裸露在街边,其味道可想而知。拉萨也没有公共厕所,时常看到藏族妇女在街边的泥土上蹲下方便。长长的藏袍遮掩着,但起身后便留下那不雅之物。奇怪的是时常看到藏族男人在街边对着墙拉尿,但没看到他们随地大解。这也许是一种习惯。
大昭寺和布达拉宫那是都不开放,我们经常路过大昭寺,也有时会爬上布达拉宫前后的山头,但从没进去过。小时不觉什么,离开西藏后才感到实在遗憾。噶厦政府所在地倒是去过多次,因为那地方开辟成教育馆,展示噶厦政府剥人皮,挖眼睛,用蝎子吸人血等迫害农奴的罪行。每次走进那昏暗阴森的噶厦政府,都会毛骨駷然。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