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愿苟且的人:陈凯歌在“名人面对面” 陈凯歌在2010年12月17日的名人面对面节目中,面对主持许戈辉提出的问题,做了诚实、平静的回答,我不经意地看到这个节目,就坐在那里看了下去。陈凯歌的回答使我对他的性格、心里的想法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自己个性和追求的导演。我看他的电影不多,也许是因为后来离开大陆去外地读书,对大陆电影有很长一段时间竟没有看的原因,我还真不记得我看过什么陈凯歌电影,但是看了《霸王别姬》的片段,我怎么就直觉他比许多的张艺谋电影会深刻、会更贴近人性的真实和挣扎。我想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他对社会的思考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陈凯歌的一句口头禅是“我是经历过文革的人。”文革给他的生命烙下了太深的痕迹。他给许戈辉回忆不到17岁就下乡到云南的一个地方去劳动锻炼的经历,说: 我是北京四中的学生(说是北京最好的中学),学生都是有本事、才华、能耐的,出生背景也高于一般人,所以也有些自命不凡。 陈凯歌的父亲是著名电影导演,母亲也是制片厂的艺术家。可是文革的抄家和父亲被迫害把他的优越感一摞到底,他知道自己从此不被当人看了,那个绝望啊。后来他在云南时夜里一看到窗外的星空就想家,云南的状况极为艰苦,说蚊帐里面都是蚊子,打蚊子要两只手打,但是一只手得拿着电筒才能照到蚊子,这样就没法打蚊子,只有嘴里咬着手电筒才能打蚊子。陈凯歌说这段极其艰苦的生活后来回忆起来却是特别特别有意思,由此可以想见他的电影里会有历史的趣味和厚重。 他极爱看书,半夜翻窗到被抄后封的家里找书偷偷在手电筒下看,那是电影镜头在他心里最早的萌芽的条件。 可以说,没有文革,就没有陈凯歌的电影的风格。 陈凯歌承认在《霸王别姬》使他成为第一位拿到电影金棕榈奖的华人后,他也有一段脚不沾地的日子,意思是也飘飘然了,野心大了,结果再去戛纳节两次就再没拿过奖。他说: “所以我很怀念拍黄土地的时候,那时候不知道外面有那么多奖,只想着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心无旁骛,反而很专注。不像后来,想着要拿奖,这样你就不那么单纯了。不过这也说明咱就是一凡夫俗子,要是圣贤就不会这样了。” 陈凯歌中学时代的照片很英俊潇洒,可是现在镜头前的他,没有特别才貌惊人的样子,而是很实在、很普通的样子,但是可能就那双眼睛,仔细看时,里面有很多内容,很中年、很实在、平静而有力量。 许戈辉说:“你为什么要拍电影?” 陈凯歌:“我就是觉得人可以比现在好点。我这么说不是说现在的人不好,不是这意思,我只是觉得人可以比现在这样还要好点。 我觉得人真的是环境的产物,有的人坏,他不是自己要那样,他没辙,是环境造成他那样。我觉得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让这个环境好点啊。” 许戈辉问他:“有人说你的电影不是在跟别人较劲,是在和时间较劲。” 陈凯歌说,“这就是说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许戈辉说:“那你是不是会遗憾?” 陈凯歌说:“我有很多遗憾。但是我不想苟且,我做事情有自己的标准,我不会为了外界的意见去改变我自己的想法,这样不行。别人可以不接受我的东西,但是我不想改变自己的想法。” 画外音说,陈凯歌总是不想那么容易就顺从于主流社会的思想,许戈辉说:“就是说你不愿意与时俱进?” 陈凯歌说是的,我认为不必与时俱进。 许戈辉说:“你认为电影的功能是什么?” 陈凯歌说了一番话,大意是“现在的电影只剩下了给人找刺激这么一种功能,别的功能都不存在了,市场决定了电影只能满足人们的感官刺激这么一种需要。” 许戈辉说:“那你为什么还要拍电影?” 陈凯歌停了一会儿才说了一句:“这问题问得真尖锐。” 然后他想了想,说的大意是:“我觉得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时代要到最后潮起潮落才会出一个大人物,才会让人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我相信总有人会说,哎现在,我们想看一点有点意思的东西,或者他们就会自己去拍这样的电影。我就希望我拍的电影是这样的东西(是反映时代的东西。)” 我真的特别喜欢这段话,拍一个有意思的东西,不人云亦云的东西。 许戈辉问他,“你上网多吗?” 陈凯歌说:“不常上网,咱不懂那个。再者我觉得一个人不必得到那么多信息,不上网也可以得到足够的信息,就是上网得到很多信息也未必能使他活得更好。简单说,在一个机器化的时代,我自己不想把自己变成机器。” 在并不长的名人面对面节目最后,出现陈凯歌给这个节目用毛笔写留言的镜头,他写的是: 名人面对面,是凡人面对面。 写得真好!书法也很流畅、大气、有味道,人生有一颗平常心最可贵。 陈凯歌被称为中国第四代导演最有个性的一位,我觉得此话不虚。在《霸王别姬》里,我见到张国荣卸妆时愤愤然甩袖而去的一个镜头,我才明白,那时候看到过有影评说张国荣在此片中演绝了程蝶衣,我也直到现在才在这一个特定的情景里体会到那句评论也不虚,这说明我也很过时了,但陈凯歌不正好说了,人不必与时俱进,:)。 陈凯歌是一个有个性、不愿屈服于时代的导演,选的演员是有分量的。有的演员会很红,红得恨不得媒体的半边天都被她烧得红红的,但是演员有没有真正的分量,相信时间会慢慢告诉大家。 2010年1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