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孤獨而寫博
我時常問自己為什麼寫博客?為什麼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天都還有事情沒有做完的感覺中入睡而仍然無法停下來,要時不時地寫點文字放到博客上去呢?
我時常感到隱隱的孤獨而又有話想說,所以有一天我開始寫博客,我以為寫了博客就會好了,暢所欲言將帶走我隱隱的孤獨感了,但是我發現寫完一篇文章貼上去的開始,會如釋重負;但是慢慢地、或者是生活中有什麼東西刺激了一下,孤獨感如出去溜達了一圈的小狗,它還會忠實地回來,於是又再寫出一篇,打發這小狗,可是它還會回來。於是一個新的循環又開始了。如此往復,沒完沒了。
為什麼我會孤獨?原因還不是那麼簡單的,而且每個人孤獨總有自己的種種緣由。好像有人說過,愛寫東西的人,都是有點孤獨的,孤獨是一種性格。那麼,這是揮之不去的一種個性了,此其一;
隨着年齡的增長,看到父母年邁,本應承膝下天倫之樂,而作為孩子的我和我的孩子(他們的外孫)卻遠在天邊,我想老人思念孩子和孫子的感情恐怕是很不好過的。他們的健康也不可掩飾地漸漸走下坡路,我是那麼無奈,卻無力改變,加上父母身邊除了妹妹和妹夫,沒有別的親人,親戚,他們又不是愛串門的性格,我時常覺得他們孤獨、寂寞,如果家裡東西壞了,要費周折才能修好,我常為他們而黯然神傷。我也無法改變人將老去的殘酷現實,這種憂慮轉化成一種淒涼感,此其二;
孤獨的另一個來源自然與我自己作為第一代移民的陌生、難以徹底融入異鄉有不可分的關係。在知道了亞裔是“模範族裔”的地位之後,在看到一些讓人難過和憤怒的種族事件重複地發生,而似乎是無法改變的時候,我的心情也會莫名地沉重不堪,這也和我學的專業有關,我的專業不會讓我在下班回家後就可以不想,可以擺脫,我的專業就是觀察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社會生活。那麼多社會問題,我無法逃避,只好面對。我的課堂上的學生要做homeless 的課題,只要想到美國有350萬人都曾經是流浪漢、無家可歸者,坐在高聲談笑的party的桌子邊,我心裡會突發“路有凍死骨”的感慨。可能有人難以理解我不經意就皺起來的眉頭,或不屑於我不願跟着摻和到一些大家都津津樂道的話題的“清高”,此時我只有在心裡苦笑着想,學社會學的人,如果你面對現實的話,怕是難得幾個能笑得沒心沒肺的,我知道人得有點幽默感,但這和面對現實的態度好像還是兩碼事,此其三;
我也知道人要感恩,我應該知足。但是我還是會覺得孤獨。我們是兩個文化中間的夾層,不屬於任何一邊,在美國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在中國又覺得自己也不是完全的中國人。這種感覺,給人不着邊際的自由感、放飛感,但沒有線的風箏總是像飄零的、自生自滅的雁。
有一個物質的家,是很溫暖的。心,也要有家。當看到我的概論課上的學生說,從做這個他們開始並不想做的homeless project,他們學了很多,而最重要的居然是,認識到homeless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包括我們中的每一個人。我既欣慰,又覺得一種辛酸。我總覺得,社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總有點什麼是不對頭的。從政府,到普通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都要好好地反省。而我們,卻無力改變什麼。研究了一番,最後又怎麼樣呢?
生活中有太多無奈的事情,包括寫博會有內疚感;而且看到你周圍的人都不寫博,還活得很快活的,就更覺得自己有點“不正常”。嘿,寫博又如何,不寫又如何?每一天我們還是要過常規化的、中庸的生活。我知道好多網友寫博是為了分享,為了有個地方可以說出對生活的點滴感悟,當然,這也是我的想法之一,但是現在想來,可能最深層的原因還是,因為孤獨,所以寫博,但是寫博並不能摒棄孤獨的感覺。什麼樣的生活能讓人不孤獨呢?也許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循環。
……
寫完上面,去打羽毛球,出了一身大汗,好舒服,好痛快,於是,和老公發了一頓感慨:還是要打球,打球能治好我的孤獨症!
2008,12,7
今天是星期一了,回到了常規的生活,那種負面的情緒好像就徹底地消失了,要不就是根本沒有時間來占據心頭了。當然我知道這情緒還會回來,看來孤獨是與一個人能有多長時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關的,時間越長,人越孤獨;你想自己越多,也越孤獨。人,還是要和別人在一起交流、玩。當我看到一個我班上很優秀的學生在“這學期我從這門課中學到了什麼”的總結中提到,他希望將來能夠到亞洲去教英語,他渴望過多元化的生活。我心裡豁然地開朗了,看,一個美國學生尚且嚮往着到亞洲去生活,他並不怕去那裡成為少數族裔,那我一個亞洲人不是已經在這裡多元化了嗎?我難以真的融入這裡,但是如果我留在國內,是否又會覺得沉悶?人是永遠不會消停的。所以孤獨是一個人的影子,是無法甩脫的。寫到這裡,覺得貼這篇文章已經沒有必要,還有點矯情的嫌疑。但是就作為一個心情的記錄吧。
2008,12,8
再補充一句吧:公正的說,也不全是因為孤獨才寫博,有時候是因為朋友們的認同而弄得我頭腦一熱,人來瘋一樣,又寫出一篇來,又扯出一篇來......越寫越多,質量也越下降。寫得多並不能怎樣,瘋完之後還是要儘量平靜地去面對原來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