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賞《溪山雪意圖》,悟中醫診治大法 《溪山雪意圖》是一幅長卷山水畫,屬絹本·水墨設色,長242·4厘米,縱41·7厘米。 有人說此畫為南宋畫家劉松年所作,也有人依據畫右上題有“高克明”三字而判為北宋畫家高克明所作。大家知道劉松年山水畫筆墨規正細勁,工整巧麗,然而此幀《溪山雪意圖》在竹木、山石處用墨卻見粗放,相較劉畫來言,則是剛中寓柔,略見文靜溫潤。假若判為高克明作品,整幅畫作在布局處理上,雖說體現了五代、北宋山水畫側重崇山峻岭的 “全景式”、“中軸線” 布局方法,然細賞此畫,發現在溪旁石上樹木的用筆上,卻又見到屈曲顯工巧的某些特點。這些特點,便具有北宋之後,創意重於狀物的藝術手法。因此,這幅山水畫嚴格說來,當屬兩宋之間的作品。 《溪山雪意圖》所繪的是江南水岸的溪山雪景。畫面中央為一片溪水,近岸為樹木舟楫房屋, 遠方則遙山對峙,岡坡上一人沖寒擔物而行,舟屋中數人閒坐,清曠靜幽,水冷樹寒。所寫松古丑、石或棱或圓、屋宇覆雪、山勢低緩、也有石橋斜斜,也有木舟側側,樹不動而清寒出,水微波而雪意融,表現出一種清曠荒寒的格調,而又不失蒼秀嫣潤的氣韻。看這幅畫,身浸寒意,眼見溪流,耳聞雪融,一切都是活的。假若目光盯着對岸坡上那擔挑之人,心會隨他而行,在那一片冰涼寂靜的世界,去赴近岸室內人之約,也不一定呢。於是,一時興起,哼出一篇打油詩: 小橋人跡雪,石棱碰水裂。 猛然行山中,切莫笑我倔。 相逢已知己,何須論相別。 同是逸世者,高談爐正熱。 當然,我們作為中醫師,若以中醫學角度觀之,則也可有所悟所獲。 上邊,咱們談過,這幀畫在整體藝術處理上是全景式描摹,中軸線布局之方法。當然,賞此畫,人們的目光當率先落在畫中人物身上。總體來講,《溪山雪意圖》中人物有兩組,一組為近岸右側(舟屋中共有四人,其中舟中一人,屋堂中三人);另一組則為遠岸左側(岡坡之上挑擔行走之人)。兩組人物,遠近左右上下照應,中間雜以細泉寬溪,由土坡幽壑曲折而出,連斷參差,氣脈貫通,若閉眼細想,這些細泉、寬溪猶若人體三焦之氣血,那麼畫面之上,那兩組人物之安排,之布置,不正是體現了中醫學上的一個診治大法嗎?什麼大法?“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之大法呀! 《黃帝內經·五常政大論》有云:“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本大法是本着整體觀念,結合人體臟腑、經絡、九竅、表里上下以及氣血運行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係而確立的治療大法。具體來講,就是說人體經脈氣血是相互流通的,四肢軀幹都存在着上下左右遠近相互對稱之關係。這一點,就像《溪山雪意圖》中溪泉、人物之所示,溪泉流布有序,猶似人體經脈氣血之相互貫通;人物之遠岸近岸、左右之對稱照應,猶似病變部位與反映點之相互對稱也。比如手腕扭傷,手腕局部疼痛腫脹,先在與之對應的腳踝處找出敏感點,即左手腕傷,到右腳踝找敏感點;右手腕傷,到左腳踝找敏感點。找到後用力按壓,每次按壓15分鐘,每天3次。還比如腰扭傷,扭傷後腰部疼痛難忍。行動困難,與之對應的肘窩、膕窩處會有酸脹疼痛感,找出敏感點用力按壓15分鐘,每天5次,3天即可緩解等等,皆是“上病下取,左病右取”之大法的具體運用也。 2008年5月北京菜根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