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篇 赏谢时臣《太行晴雪图轴》,浅谈六味地黄丸之要妙
谢时臣,字思忠,号樗仙,江苏苏州人。画风奔放有气势,落落大方,但稍显韵秀不足。谢时臣晚年好游历,玩山川,师法自然。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载:“明嘉靖二十六载丁未,吴门六十老人谢时臣远游荆楚,登太和,次大别,梯黄鹤楼,涉匡庐,下扬子江,舟中推篷取兴,敢于溪山写真。”《太行晴雪图》应该就是他登临太行山的一幅纪游图也。
《太行晴雪图》绢本,墨笔山水,纵231厘米,横165.6厘米。 此图描绘雪后太行之风貌。构图取法宋人高远视角,三层叠进,下笔苍劲、用墨酣畅、气势磅礴,尽显雪后太行山之深致空灵。近景处,山石垒垒斜卧,老树苍挺叠错;雪溪野渡一派寒,旅人牛车满纸热,一“寒”一“热”互映射。中景处,客舍庙宇掩映树木之中,商队行旅盘绕栈道之上,一“动”一“静”相呼应。远景处,重峦叠嶂之真见,云雾缥缈之虚浮,一“真”一“幻”相依生。在笔墨技法上,晕染与留白同使,留白“借地为雪”,通篇有雪意;晕染天云淡远,意境深致高廓,达到实景与虚景的巧妙结合。暑天读此画,一则凉气袭人,一则热汗涌出,是看山与看人不同矣;山静有雪,寒意透绢;人忙骑马,行色匆匆。一幅画写尽世态与物象,物象也静也动,世态亦炎亦凉,赏罢此画,不禁哼出打油一篇: 赏《太行晴雪图轴》。 大山落雪境尤静,小径行旅马愈忙。 缕缕寒意透绢来,点点热汗撒道旁。 深山更深有驿馆,幽水复幽藏船舫。 山腰之处屋顶白,清溪之滨石头凉。 一冷一热是人情,亦静亦动大千样。 读罢樗仙山雪图,了悟红尘解愁肠! 总之,《太行晴雪图轴》这幅画作,无论从构图法或笔墨意上,总是有“寒”必有“热”,亦“动”亦有“静”,写“实”也写“虚”,笔笔针锋相对,点墨错落映照。这一艺术手段,不禁使笔者联想到中药的一个方剂,六味地黄丸,其遣药组方之要义也。 大家知道,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功效,适用于肝肾脾阴之不足。 六味地黄丸同名方大约有4首,当下一般通用的是,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该方删减医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药方当中的附子与桂枝,由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也。该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然在补肾阴之同时,取用泽泻利湿泄浊,以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此为一对,有补有泻;山萸肉补养肝血,并能涩精,配伍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此亦为一对,有养有清;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配用茯苓淡渗脾湿,以防山药之涩腻,此当然也是一对,有固有渗也。总之,熟地、山萸与山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泽泻、牡丹皮、茯苓三药相佐,号为“三泻”,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当然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间用泻法。六味地黄丸这一遣药组方之补泻法,细思量与谢时臣《太行晴雪图轴》构图用墨动静虚实与留白晕染间用之法,真乃有异曲同工之妙哉! 2009年6月 北京菜根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