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这一条,是讲什么叫厥,厥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叫厥呢?仲师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就是手足逆冷。何谓逆冷?逆者,不正常也,就是不正常的发冷。有时候,天寒一些,手足冷了,那不叫逆,那是正常反应,逆冷就是不正常的发冷。那么厥是如何形成的呢?仲师说,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导致的。人体阴阳二气是并行不悖的,此谓顺也;阴经与阳经之气又是周流不息,如环无端的,此谓接也。现在二气不相顺接了,也就是说阴阳二气不再并行,或阴或阳必有一方滞缓了,慢了,形成壅堵;或者是阴阳二经之气不相接了,或阴经或阳经之气必有一方滞缓了,慢了,也会形成壅堵,不管哪一种情况,皆会导致阳郁而阳气不达或阴郁而阳气受限,阳盛格阴或阴盛阻阳,从而使阳气不得延到四末,造成手脚冷。 2021/9/16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乾薑十两 黄连十六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当归四两 黄檗六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蜀椒四两,出汗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九。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这一条,总体是讲蛔厥的证治,兼论蛔厥与脏厥之别。 前边,厥阴病第一条,咱们就讲过,厥阴病以蛔厥证为提纲,就是因为蛔厥具有厥阴病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表现也。因此,此条明着是讲蛔厥之证治,暗里却是说,厥阴病之一般证候的证治。 首先,咱们来看蛔厥与脏厥之区别。 所谓脏厥,就是指厥阴的脏寒证,伤寒伤到厥阴之脏了,脉微而厥,脉微提示厥阴阳虚,厥则手足冷。这是由于寒邪伤厥阴脏,使脏之阳受损,致脏虚寒,同时寒邪郁闭厥阴之肝,疏泄之枢机不利,致使阳气不达四末,手足厥冷。也就是说,脏厥证,首先表现为脏虚寒证,脉微、手足冷。随着日子过去,到得病七八日,脏虚寒证加重,由原来的手足冷出现了肤冷,身体肌肤也发冷,同时“其人躁无暂安时”,病人无时无刻不躁动,无一时暂安,注意这个躁动不心烦,只是一些肢体的躁动。这,就是脏厥证。而蛔厥呢,一是病人吐蛔,二是病人“静而复时烦”,病人会有时安静,有时烦,这是为什么呢?脏寒之故也。内脏里有寒气,肚子里的蛔虫就避寒趋温上行,上膈致其烦。心下有一个虫子在蠕动,当然会烦。蛔虫不是常动,不动的时候,就不烦,“须臾复止”,一会儿申请子就停下来,心就不烦。“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得食而呕是胃里寒,胃里食物不消化,吃下去东西就呕,又烦是因为蛔虫闻到食香蠕动所致。这,就是蛔厥。 其次,咱们来看蛔厥与厥阴病提纲证的相同处。 大家知道,厥阴病的提纲证,也就是厥阴病的一般证候之症状表现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经过上边的学习,我们也已经知道,蛔厥之主证,就是上热下寒,蛔由下往上行,往上钻导致的呕吐,痛热。之所以上热下寒,那就是由于厥阴脏虚寒,厥阴受到伤寒,四肢厥逆,相火郁闭,致使消渴。也就是说,厥阴病之一般证候即提纲证,与蛔厥在病因病机与症状表现上,是一致的。可以说,蛔厥证,即为厥阴病之提纲证,言不中,也是不会差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蛔上。有的病人,有蛔虫,有的病人没有蛔虫。有蛔的病人,心中疼烦是主要是蛔所致;没蛔的病人,心中疼热,是相火被郁扰心之故。 最后,我们看蛔厥与厥阴病提纲证即一般证候的治方,那就是乌梅丸。 乌梅丸共有十味药组成。其中乌梅三百枚+当归四两是补肝体的,补肝血;黄连十六两+黄柏六两是祛厥阴之热的,去肝经之热的;细辛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桂枝六两(去皮)+蜀椒四两,是消中下焦之寒的;人参六两+乾薑十两是补脾胃之气的。方中为什么要加人参、干姜,这是因为这个证再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厥阴脏厥证,因此要补后天之气以济先天气;为什么要加一组清热的寒药?这是为消上热这故也;为什么要加一组补肾阳的热药?这是为消下寒之故也;为什么要加补肝阴血之药?因为这个病最初是伤寒伤厥阴之脏引起的,故要补肝之体,之阴血,乌梅酸味敛阴,当归补血。 2021/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