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十二原 第三 【原文摘录】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上面咱们讲过针道,以下便讲针术。 岐伯曰,大的针术之法有四:一曰“实”之,二曰“泄”之,三四“除”之,四曰“虚”之。 那么,此四法都是什么时候用之? “实”之法,用之于“虚”时;“泄”之法,用之于“满”时;“除”之法,用之于“宛陈”;“虚”之法,用之于“邪胜”。 下边,我们分别讲解什么叫“虚”“满”“宛陈”“邪胜”? “虚者”,马莳与张志聪皆解之为“气口虚”,我意从之。气口即寸口,以寸口脉候人虚实也。比平人脉不足则为虚也。脉不足,表现在脉状、脉跳与脉流,若脉状比平人细或小;脉跳比平人迟或微;脉流比平人涩或缓等,都可以说是不足也。 “满”,马莳与张志聪皆解之为“气口盛”,我意不从也。为什么?因为气口盛,有邪胜之意,此处为“满”,到不了邪胜的份上,只是“气口脉有余也!”,也就是说寸口脉比平人有余。 “宛陈”,“宛”者曲折也,“陈”者,留驻也。血出脉则为曲折;血出脉并留驻便为瘀血,故宛陈当解之为“瘀血”也。 “邪胜”,即为“气口盛”,气口脉比平人盛,表示邪气大,注意此处的邪气应是实邪。 那么,针对上边四种情况,若以针治,当以何针法呢?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上边我们说了,岐伯在本段是讲针术,既然为“术”必有其手法,则其手法为何? 一、“实”之法,徐而疾则实。就是慢慢地进针,然后快速出针,这就是实法。 二、“泄”之法,有二:一曰“疾而徐则虚”(针对邪气入里);二曰“排阳得针,邪气得泄”(针对邪气在表)。 首先,在这里,我们要分清“泄”与“泻”的区别。“泄”,是漏,慢慢地泄漏;“泻”,则是狂泻,二者程度不同。 其次,在这里,我们也要分清“疾而徐则虚”之虚字,要与“邪胜则虚之”之“虚”字,二者意义之不同。 “疾而徐则虚”,此处之“虚”是讲一针法,对应的“满则泄之”,故当应解为“泄”意。 “邪胜则虚之”,此处之“虚”讲的也是一针法,然而其对应的却是邪气盛大,当解作“泻”解,大泻之法也。 泄之针法,有二,一就是将邪气慢慢泄出,其用针之术,为快速进针,然后慢慢出针,使邪气一点点随针而出;二就是拨开表阳,点剌皮表,排开郁结在表的阳气,便邪气得泄也。 一个是除里邪的(疾而徐),一个是除表邪的(排阳得针)。 三、“除”之法。除,就是破除,破除掉瘀血也。 四、“虚”之法,即“泻法”。其用针之术为,“必持内之,放而出之”,就是将针剌入经络之内,不停摇动,使针孔变大而出针。 在讲解这“四大针法”期间,岐伯同时又讲解了行针时医者及患者的一些须知。 一、医者须知 1、“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言”,语气助词,无意义。我们说过,诊断一个患者是实,是虚,关键在于切气口脉。气口脉比平人有余,则为实;不足,则为虚。实与虚,有余与不足,只在精微把脉之间,与平人互参而得之。他们的区别,并没想象得大,若存乎于有无之间,非心细揣摩不能得也,故说实与虚,即有余与不足,若有若无,是提醒医者此处要下心惦量,切勿浮躁粗糙待之也。“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进针之前,为先;进针之后,为后。存者,为留针;亡者,跑也,引申为不留针。察其先与后,是观察患者进针之前后的反应,然后再决定针之存留。“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者,泻法;实者,补法。得者,得气;失者,祛除病痛。也就是告诉医者,如果针之得法,患者得气,效果马上就会出来;如果病人没有针感,不得气,病痛没有减轻,就是剌不得法也。 2、“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这一句,是告戒医者拔针之法。“按”,是按着针剌边;“引”,拉,拔之意。“温”,同“蕴”,蕴含不去之意。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拔针之时,医者如果手按着针剌处,则将气血内蕴,使血不得散开,邪气也不能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你拔针时,手按着针剌处,那么血与气都会向四周瘀堆,针出来了,邪气却不能随针而出也。 3、“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这一句是进一步讲补之针法,并医者针剌之时的意念流动。前番,岐伯给我们介绍过一套针之补法,即徐而疾,慢慢进针,快速出针。这里,岐伯进一步介绍两套补气之针法。为什么我们说是两套?因为后文有“随之随之”,两个“随之”,一个随之是一套补法,两个随之是两套补法也。那么,都哪两套?即什么叫“随之”? 第一个“随之”,是讲随着气血流动的方向针剌。比如手三阴经气血流动是从胸到手,那么你针尖指向手的方向即为随之,此为补法也。第二个“随之”,是讲针剌之后捻针之顺逆也。如果捻针为顺时针时,恰好随顺于脉流,就是补法。有些针灸师不懂此法,凡捻针时,一捻就是一周,此为大错也。“意若妄之”,“意”,意念,思路也;“妄”,《说文解字》云:“乱也”, 这一句的意思是,针灸师在行针之时,他的意念不是静止的,而是到处游走不停的,是为观察患者反应,而思考邪气流动方向,以确定下一针更精准的位置。 4、“令左属右,其气故止。” “令”者,《说文解字》云:“发号也”,此处引申为疾病反应。“属”,属于。“令左属右”的意思为,疾病反应在左边,而病灶在右边也。知道此理,我们针剌时,便病左剌右,从而能使邪气消止也。 5、“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灵枢》有云:“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其中,浊气即为脉气,也即为脉中气血。清气,则为回流到脏腑这精微物质;邪气,则为脏腑排出之邪气。“外门”,指针孔;“已闭”,指按住针孔;“中气”,即脉中之气血,浊气也。这一句是讲,如果出针后,手旋即按住针孔,使脉之中气不得泄露,气血不散弥,就不会出现流血现象,如果气血散弥出来,有血出来,就要快速揩净之。 二、患者须知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 患者在接受针剌治疗时,也要知道些一般常识,及时将感觉告之医者,为更合理进行针治。“行”,行针,即针剌;“按”,按针,即针剌后做补泄之手法。这时候之得气的感觉,就会是“如蚊虻止”,如蚊虻咬着了一样。“留”,留针也;“还”,回复原状为“还”,引申为拔针。行针或按针,得气的感觉如蚊虻咬着一般,气血如张弦一般,如果拔掉针,就是弦陡然断绝了一样,气血瞬间松懈下来,犹如弦绝。 20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