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深入理解《伤寒论》第九十四条? 《伤寒论》第94条云:“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这一条,历来注家多歧义,可谓众声喧哗。 比较有趣的便是宗海先生,他这位老先生,咱们说过,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主张者,西医呢它好像就有一个“要求”,就要求嘛事都准确,丁是丁,卯是卯,没有左右腾挪的空间,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变通的思维。唐先生学习西医也没学透的那种,“死心眼”倒是有了,呵呵,这一条,他就看不明白,一脑袋的迷糊,叹曰:“此处微脉言当汗下,理殊难测,或由传写之讹,或则另有深义,尚须阙以待考!” 当然,关于这一条,解得比较好的,那还得算希恕老了。按理说,希恕老也有西医知识,但他对《伤寒论》的解读,每有让我会心处!别不多言,希恕老的闪光点,就是他一再地,试图地,要找到《伤寒论》的路线图。 这一条,不能断裂着来理解,要与上一条共读,方得分明。希恕老的高明处,就在这里。别小看这一点,这是探求疾病的来源。查源头,找病因。 这一条,是顺接上一条而来。 上一条,咱们讲过,是太阳病,治不当序,先下后汗,出现胃阳心阴俱虚,从而致“冒”的证治。这一条,则是讲太阳病,治不当序,先下后汗,出现其它情况,并治法。 当然,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此条,我们不妨先来一些字解: “停”,《说文解字》曰:“止也。” 有些注家,比如念祖,当然也有渡舟老、希恕老等,这些先贤皆解停为匀停,停停当当的,晚学不大同意呢。停,在此处,就是如《说文》所解之“止也”的意思,当然可以引申为停止了,没有变化了。脉阴阳俱停,就是说,这个脉呀,你沉取浮取,皆是跟从前没有变化的。 当然,此处的“阴阳”二字,也有说是阳者寸脉,阴者尺脉也,比如念祖就这样认为,偶要说的是,咱们还是按仲景老师《伤寒论》本身的说法,阳者浮脉,阴者沉脉也。 “振”,据刘渡舟先生解为“浑身摇动”。 “慄”,据刘渡舟先生解为“从心里发冷”。 当然,“振”者,据《说文解字》云:“举救也。”也是颇合仲景师原意的。为什么?因为此处讲得便是战汗作解,这一个“振”字,便有自救之意蕴,可见仲景师用字之考究,但晚学还是要从渡舟老之所注,当作一个症状来看,即浑身摇动。 勾回头,我要说,我们为什么要将“停”不解为“停停当当”的?因为,这一条也是讲太阳病,治不当序,太阳病没能好,脉阴阳俱停,脉沉取浮取都跟以前没有变化。以前是病脉,是太阳病的脉象,或浮缓或浮紧。它不可能是一个平脉,当然就不能解为“匀停”、“停停当当”了。 什么叫治不当序?就是该先汗的,却先下而后汗法,结果太阳病并没治好,还出现了新情况。(注意,这便是根据上一条来的。偶曾一再说过,张老师写《伤寒论》,是写给明白人看的,其间有大量省语。这一条,劈面就来一句“太阳病未解”,你就要当个明白人了。老师之所以写出太阳病未解,那就是说这个太阳病是经过治疗的,它没有解。什么样的治疗,导致它没有解?就是上一条的原因,本要先汗法的,医者用了下法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个病的源头,还是一个太阳病。因为误治,先下后汗,造成了非但太阳病未解,还出现了新情况。 什么新情况? 上一条,咱们讲过的,那是一种情况,即导致了阴阳俱虚,从而致冒。这一条,顺接上一条而来,又讲了其它几种情况。仲景师在这一条介绍了,另外三种新情况:一曰战汗作解;二曰阳脉微,汗出而解;三曰阴脉微,下之而解。 一、战汗作解 战汗作解的前提是,脉阴最俱停。也就是说,他本是一个太阳病,经过反序治疗,(当然,战汗作解也不一定非要有这种严格的“路径”,张老师在这里讲的,是战汗作解的最通常的路径,目的是让我们明白战汗之因,之过程,之结果,是一个有关战汗作解的全过程,张老师用心良苦可知也!)脉沉取浮取时,并没有变化。即太阳病,虽然经过了不当治疗,脉象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原病。此时,就有战汗作解的可能。于是,就发生了。呵呵。 “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必先浑身振动,心里发冷,然后出一身汗,病就好了。这是为什么?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浑身振动,说明脾阳回复,脾阳博击,脾中之阳气奋力搏击在表的邪气所致也。这是“振”的原因。胃中津液觉醒,上淫于心,正如行军的匆忙,来不及得到脾阳的充分温熙,津液陡然淫心,提供心,供养心,心中陡然接到这股胃中之津液,便会有心里发冷的感觉。这是“慄”的原因。脾阳回复,搏击邪气于表;心中阴液得以供养,心力助肺卫抗邪于表,阴阳共济,齐心搏击邪气于表。这是“汗出而解”的原因。 所以,您去看咱们的人体多么奇妙!咱们的张老师,咱们的古人认识人体与疾病,多么的高超与奇妙啊! 也许有朋友不明白胃中之津液怎么就能直接供养于心。这,您得好好读一读《内经》了!《经脉别论》有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二、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上边,咱们谈过太阳病经过反序不当治疗,脉象没有出现变化,还是原病,可能造成战汗作解的情况。这里,咱们谈阳脉出现了变化,阳脉也就是浮取时,脉象没有停,而是变化了。什么变化? 我们先要知道原脉象如何?原脉当然是一个浮脉,太阳病,脉浮。“阳脉微”,是说脉阳取时,有些变微,浮脉变得微了。注意,此处之“微”,可不是脉微欲绝之“微”,而是相对来言,脉阳取时有些微微的变化,与前边的“停”相对照来说的,“停”是没有变化,这里是指脉,有了变化,变化比较微弱,什么变化?脉本来是浮的,变化了,变得缓或弱一点。也就是病重了一点点。脉浮缓或浮弱一点点,当然还是太阳病,太阳病中的中风证,治之以桂枝汤,因此仲景师说先汗而解之。要先用汗法解之,这是一个正常的治疗程序。中风证的脉,是浮缓脉(或浮弱一点点)。 三、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阴脉,在这里指沉取脉,脉是沉的。咱们知道原病是太阳病,脉本应是浮的,现在怎么就变得沉了?太阳病未解嘛!也就是咱们上边说过的,这个太阳病,是经过不当治疗,比如先下后汗治疗,结果原病没好,又变化,出现了新情况,即脉变沉了。沉脉主里,外证转里证了。 里证重不重呢? 我们再切脉。脉是沉微的,并不是沉实脉,只是沉脉有一点缓或弱,沉缓。 沉迟主脾病,沉缓主胃病;也并不是沉实脉,大肠没实证,用不上大承气汤。那么怎么治呢?老师有交待,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也。其实,这道调胃承气汤,说明胃里是有热的,并且大肠里边有些许的燥结了,当然脾阳也会有点不足。张老师用药之细致,也可从这首方子用药处尽知也。 苏小白曾出版《经方与兵法》、《详解黄帝内经》、《详解傅青主女科》(三卷)、《诗意品经方》等中医学专著多部,另著有《易经与经方》、《国画与国医》等中医学专著十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