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应象论》云:天(天气的运动方式)以阳生阴长(天气是生长,无论阴阳。这是因为阴阳互根,阳生而阴长),地(地气的运动方式)以阳杀(肃杀)阴藏(潜藏)(地气是下沉的,阳气肃杀,阴气潜藏)。然岁(年)以春为首(一年,春为始),正(正月),正(开始。一年之始)也;寅(正月建寅,即正月在十二地支中是应寅位),引(引出之意)也。少阳之气(初春之气)始于泉下,引阴升而在天地人之上(由于少阳之气勃发,引出阴气上升到天地人之上。这句话的意思是,阳与阴本是同处于泉下的,由于初春来到,阳气兴发,从而引来阴气也随之上升,上升到何处?天地人三才之上了,也即天、地、人都有了阳气勃动,也有了阴气着身),即天之分(这是天之气的本分,天气的本分是什么?即上边说的,阳生阴长),百谷草木皆甲坼(甲,是壳甲;坼,是突破,即百谷草木此时皆冲破各子的壳甲而要生根发芽)于此时也。至立夏(到立夏的时候)少阴之火(这时候,少阴之气兴发起来,此为阴阳转化也)炽于太虚(宇宙),则草木盛茂,垂枝布叶,乃阳之用,阴之体(阳为用,阴为体也),此所谓天以阳生阴长。《经》言岁半(年中)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也就是春夏二季,是由天气主之,气是升是浮的)。至秋而太阴(至阴,到了阴分之上)之运,初自天而下逐(下沉,指气自此下降),阴降而彻地(阴降一直到地),则金振燥令(秋季也),风厉霜飞,品物咸殒(秋气也),其枝独存,若乎毫毛(秋景也)。至冬(到了冬季)则少阴之气(阴中那有生机的阴气,应人之肾气)复伏(又潜伏)于泉下,水冰地坼,万类周密,阴之用,阳之体也(阴为用,阳为体),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经》言岁半以后(秋冬二季),地气主之,在乎降沉也(地气主沉主降)。至于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洌,此则正气(正常的气之性)之序也。故曰∶履端于始(始于开端),序(有序,按照正常秩序)则不愆(没有错误)。升已而降(升罢就降),降已而升(降罢就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阴阳合抱为一气)也。 设(假设)或(有时候)阴阳错综,胜(过头)复(返还,回复)之变,自此而起万物之中,人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阴阳错综,胜复这些变化,也相应在人身上出现。为什么?因为人也是万物中之一类也)。(因此)呼吸升降,效象(效法应象)天地,准绳(标准、范围)阴阳(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呼吸升降这些变化,也效法天地,遵循阴阳变化之规律也)。盖(语气词)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水谷精微输脾归肺这一段传输变化,象春夏一样是阳气生而升的),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清气上升为天);升已(升到一定程度,不再上升了)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效法秋冬一样,其气下沉也),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浊气下沉为地)。 若夫(如果,倘若)顺(顺应)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节制、规律),及不暴(突发,猛烈)喜怒,以颐(养)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安康)。不然,损伤脾胃,真气(水谷精微)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表现出来只有下沉之气,而无生升之气),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阳气不足,阳气被郁),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表现出来只有升而无沉降,那就是诸如嗳气,呃逆之类)。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义矣。(也就是万病始于脾胃,病根是在脾胃之上,治病要寻根求源,找来找去,就找在脾胃) 2022/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