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针灸甲乙经》 精神五脏论 感悟一 经曰: 黄帝问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对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处物谓之智。故智以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是故怵惕思虑者则神伤,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正;因悲哀动中者,则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太素》不收作失守)。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字面意思是讲,凡是以针剌治疗疾病的,第一要著必定是调理其内藏之阴阳气血。“神”者,何解?下文有,—— “血脉营气精神”,血脉营气精,都为神。 肝藏血,心藏脉,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此五者,皆谓神也。凡剌之法,必先本于神,便是调五脏。人体之穴位,便是五脏气血阴阳集聚、流荡、出入之处。现今有针炙师放言,穴位是反应点、痛点,真是一派胡言!祖国医学之穴位,乃是骨空,谷也,渊也,是“道”,也即人体阴阳所交汇相薄之地,穴位肯定会是疾病之痛点、反应点,但痛点、反应点绝不全是穴位!穴位是动鬼神,变阴阳,融气血之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人三百六十五个穴,一年十二月,一人十二正经;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地有三江(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源于一地,体有三奇经(任督冲),一源三岐。天有二十八星宿,人有二十八节指。人,为天地之物。天有云,人有气;地有海,人有血。海洋里含诸多元素,血液雷同之。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这是一问,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下边,是解释。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处物谓之智。” 天,言天道;地,言地道,天圆地方,天道混圆一片,执道者为德,地道五行,五行即为五种不同运转方式的气,懂得五行相克相生者,便谓得气。天道就是命,命就是生命体及其自然运行的方式,气就是五行。生命在五行中运行,就是人生。人生之最初,来源自阴精与阳精,即精子与卵子。两精相搏,就是两精相合,谓之神。“神”,有广义解,神魂魄意志,人的精神活动都可谓之神。神,也有狭义解,与精相对,一阴一阳,阳为精,阴为神。也可以说,张扬的、突现的、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高兴的,阳光的想法和精神活动,为精;反之,则为神。神,又可分阴阳,此即“随神往来谓之魂”。魂,鬼云也,相对于神来讲,魂即为阴。是阴中之阴。同时,精,也可分阴阳,此即“并精出入谓之魄”。魄,白鬼也,相对于精来讲,魄即为阴。是阳中之阴。也就是,若精神相合,精为阳,神为阴;若神魂相随,则神为阳,魂为阴;若精魄相随,精为阳,魄为阴也。这里,都是讲人的生命活动,特别是讲精神活动。 “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处物谓之智。”“任物”,就是对事物有认识,并能做出相应判断与反映。诚如此,就是有心。心里头存有些忆念,就是意。此处的“意”,就是意思、意念、想法等。这些“意”积累得多了,存起来,形成一个目标,就是“志”。此处“志”为志向、理想等。因为有了这些志向而保存或改变一些想法,就是思。就是会思考,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有了长远打算,这就是“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虑,都是长长远远的打算。因这些长远的打算,而接人待物,就是有智慧。 “故智以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所以,若以智慧来养生,则“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就是要顺合四时变化而适应寒暑,调和喜怒情绪而平平安安生活居住,调节阴阳而使性情刚柔相济。“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就邪僻不生,长长久久地活下去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神伤,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正;因悲哀动中者,则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怵惕,是惊悸恐惧之意。思虑,就是思考忧虑,心事繁重之意。这样,会使人的精神受损;精神受损了,就会终日恐惧,恐则伤肾,肾伤精气不固,就会出现滑精遣精之病变。因此,悲哀伤恸内脏的,精气就会竭绝而失去生命;喜乐过度,精神也会涣散而不内斂,恍恍惚惚;愁思忧虑的人,容易导致气滞而气血不畅通;大怒之人,精神迷惑而不能自制;恐惧的人,精神动荡外佚而不能收持,神不守舍,精神迷离。 这一段,主要是讲针剌之道,在于调神,调阴阳气血,然后,集中谈了精神情致对人的影响,从而间接地说明并回归最初的主题——针剌之目的,最根本的还是在调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