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幸蜀图》,传为唐代李昭道画作。 此作为摹本·绢本·设色·纵55.9厘米·横81厘米。按我粗浅的理解,它该是一幅历史体载画。因为整幅画作,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明皇避祸乱于蜀的场景,但后来藏家与赏家,皆对此讳莫如深,乾隆曾在画面上头题写一首诗云:“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总为名和利,那辞劳与忙。年陈失姓氏,北宋近乎唐。”便是将明皇避祸事轻轻掩去了。 乍一眼此画山峦叠嶂,云雾飘缈,细赏便见山径蜿蜒,栈道盘曲,树木杂绿,行客逶迤。此画以石青石绿勾山,以粉勾填白云,山势崔嵬,白云轻婉,色彩古雅明净。画面之中“豆人寸马”,以两对四桥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右边桥头骑马红衣人,据苏东坡考证,当为唐明皇,理由便是玄宗的坐骑当是画中那匹三花黑马,这一组人马远近各别,逶迤相接,各具情趣;中间部分一组人马,林中小息,姿态各异;左边一组人马也是有远有近,行路匆忙,整幅画作隐约以一径相连,浑然一气,平静山色之中透出人物鞍马的一比慌乱,此正明皇避难之图也!赏罢这幅画,不禁掩卷吟道: 世人忙忙又碌碌,纷纷扰扰名利图。 你权能有皇家大?你财能有皇家足? 一朝变乱皆丢去,官也如民金如土。 不若从来隐山林,望君参透幸蜀图。 倘我们从中国画之技法上来赏,一眼便见此画乃是以“散点透视”法,来组织与描绘画中之山色人马的。所谓“散点”,即是采取不同视角,不同角度;所谓“透视法”即谓远近法,是画中人马在“一点”之观察角度上,远近各异,形成立体之感;同时,不同的观察角度之“点”,即“散点”,并非散乱无章,而是循着一条“之”字山径,首尾相连,浑然一体。中国画这样的“散点远近”之绘画法,用于做文章,便是类似于脂砚斋评《石头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法,各个章节即各个“点”,皆以一“线脉”相连,继而每一章节之故事却是不断深入而丰富,从而组成了百余回大书!当然,此法,也为张仲景师论病之所用也。是不是有些不相信呢?且听笔者道来—— 张仲景老师在《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中起论少阳病,即本篇第一条,便是采用此法。 各位来看“少阳之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古来伤寒注家,多推崇此条为少阳病提纲,然真看懂这一条奥妙之所在者,多乎哉?不多也!——惟有柯韵伯一人吧。大家看,口、咽、目与少阳经之有关联者,好像只有目也。一、少阳经过耳,而不循口,为什么此处仲师本是论少阳病者,却偏偏不选耳聋而言口苦;二、少阳经不循咽,而仲师偏偏以咽干来作为少阳病之主要症状表现,其意是为何?当然,若大家懂得中国画“散点透视”之法玄妙后,也许便了然不惑也。 以上,我们说过,“散点透视”之法,也即俗为“散点远近”之法。这里边的关键处,一在于“散点”,“点”是“散”的,然各“点”,必有一脉之相连也;二在于“透视”即“远近”,是说内中景致人物鞍马必得是有近有远,远近贯通也;三在于“散点”与“透视”(远近)之景致浑然一气也。 然后,我们再来看少阳病。所谓少阳病,即少阳病了,是不是?而所谓少阳者,何也?《内经》有云,少阳主枢也,也就是传统中医认为,少阳是主半表半里,是房子的一道“门”,在里外之间也。如果是少阳病了,那么也就是说,人体所有之半表半里之处皆染疾患也,是不是?为什么?因为少阳主半表半里也。柯琴有云,口、咽、目皆为空窍,皆为人体之半表半里之器官或部位,今少阳有病,仲师特特点出与少阳经关联不大的口、咽、眼来论证,意言其病在半表半里之间也! 这一论述的方法,与“散点透视(远近)”之法,颇为相似! 难道不是么?口、咽、目,皆为不同之角度,不同之“点”,也即为观察疾病之“散点”也。那么细观察,这几个“散点”,无论口、咽或者是眼,皆为空窍,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来看,各为半表半里也,是不是?口,一半通外,一半通里,是有“远近”之别;咽,一半通口(外),一半通食管(内),也可以说是有远有近也;当然,目亦是如此。难怪柯韵伯说此三“点”皆为半表半里也。然,口、咽、目这“三点”, 在人体之上,那是“错落布列”,一时间好像无“规律”可循,然因同为半表半里之器官或部分,在“半表半里”这一个概念上,是一致的,是一脉相连也。也就是说,少阳是主枢,主人体半表半里的,那“口”呀、“咽”呀与“目”呀,皆为半表半里也,现在少阳有病啦,那么其病必在口、在咽、在目也!举一反三,凡人体半表半里之部位之病变,治皆从少阳也,是不是?当然是!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用李思训《明皇幸蜀图》“散点透视”之画法,来分析注释仲师起论少阳病之第一条,我们就会像柯韵伯一样,深谙仲师论少阳病之奥妙,从而扩大少阳病治方小柴胡汤之药用也。 2008年9月 北京菜根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