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狗日的粮食》
《狗日的粮食》,作者刘恒。
刘恒出生于北京门头沟,是《秋菊打官司》等多部影视剧的编剧。《狗日的粮食》,可谓其成名作,至少现在看来,该是作者截止目前最重要的作品。
《狗日的粮食》讲述了村民杨天宽用二百斤谷子换回一个脖子上长有“瘿袋”的“嘴脏凶心”女人曹杏花作媳妇,这个“丑陋”的女人为了生存,为了生下来的六个孩子,为了一口活命的“粮食”,无所不用其极,——“偷窃”“顺手牵羊”甚至捡拾骡粪只为淘洗出其中玉米粒给孩子们煮吃,最后也因弄丢了一家人的购粮证而吞食杏仁渣儿自杀的故事。将其时饥饿感压榨下的人性,剔肤见骨地刻画了出来。让读者在阅读曹杏花一生屈辱、苟且又卑贱的故事时,对其又恨又爱,又痛又怜,又笑,又有泪。
掩卷想来,刘恒的这个短篇小说,可供借鉴,也是其比较独特的艺术手段有以下三点:
一是,运用电影镜头推移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比如小说一开头,作者便写到“杨天宽是是趟着雾走的,步子很飘。他背着花篓,篓里竖着粮袋,鼓的。这些都陷入白烟。。。。。。”这便是一个特写镜头,画面感十足;然后镜头随着主人公往前推移,“杨天宽驴一样把谷子背到那地方,脸面丢尽了。不会说话,只会吐气,眼一劲儿翻白,晕噎中那个男人问他:‘新谷?’”这,又是电影中的特写,同时还有画面音,随即,又是特写“他(杨天宽)点头,甩一帘汗下来。”镜头摇开,“那人身后立一匹矮缧儿,也不计份量,只掂了掂就用肩一顶,将粮袋拱到骡鞍上。
‘妥了,兄弟歇着。’
那人一笑,便牵了骡走。骡屁股后面就移出了一个人,站在那儿瞭他。杨天宽只对了一眼,不敢看了,有心去宰走了的男人,又没有力气。他叹了一口气。这声长叹便成了他永远扔不脱的话柄。
丑狠了。二百斤谷子换来个瘿袋。值也不值?他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值,总归是有了女人。于是他领了女人上路,光棍脑袋细打路的尽头那盘老炕的主意。”这一组电影镜头摇动式的描写方式,不仅增加画面感,而且留有悬念,是一点一点逗引着读者跟着作者笔触往下阅读,以探究竟。当然,这样的描述方法,就比一般平铺直叙来得有魅力。
二是,独到惊心的细节。一部短中篇小说是否成功,可以说大部分要看细节是否突出,是否勾人心魂,也就是说若一部中短篇具有了成功的细节,就可以说这部小说就写的成功了。
因为,细节最能体现作家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也最见慧心。刘恒的这个短篇,成功之处,算细节功劳大。1是刘恒择取了独特的极富人物性格的语言。比如,曹杏花的语言,特别是曹的那些指桑骂槐的骂街式谩骂,下流甚至是浪荡的语言,无不昭示出人物的狡黠、粗鄙而又无可奈何的渴望蒙混过关的小伎俩。当队长发现她篓里有带回家去的东西时,她说:“空了不饿死你六个小祖宗?亏是天宽揍下的,你的种儿你敢说这个?”随着这口声儿,她还“笑得野”,终使队长“扯眉无话”。这,就是她利用妇女身份,作践自己,从而换来虽被发现“顺手牵羊”公家东西依然能够成功逃脱的结局。还比如,她明明偷摘了临家葫芦,却得便宜买乖,甚至还破口大骂:“心肝葫芦肉儿,你天生是个招人日的货哩,明儿个记着,有骚憋自家院儿里,便宜自个儿留着……”让“邻家女人羞得只剩下拔秧的力气,把一棚葫芦扯散了”。2是惊心骇人的细节描写。比如,曹杏花为了粮食这点儿吃的,竟然跟着一群演习的兵牵着的骡子走,拾回来一篮热骡粪,用水将粪淘去,取出其中整的或碎了的玉米粒和一锅杏叶煮了吃。这个细节,将那种饥饿感描写得惊人魂魄!
三是,若隐若现地将时代历背景加杂在小说的叙事之中,使小说充满历史沧桑感,扩大了小说内涵,增加小说的浓度与厚度。比如“那时分地不久。”“村里把囫囵坨两亩胡萝卜地拨给了他,地很肥,可是路远,是日本人在的时候游击队烧荒撂下的,多年不种了”;还比如“生红豆那年,队里食堂塌台,地里闹灾,人眼见了树皮都红,一把草也能逗下口水,恰逢一小队演习的兵从山梁上过。”“虽说新崽儿不在这家就在那家哇地降世,人均土地已由九分降到七分,但返销粮是足的。家家一本购粮证,每人二十斤,断了顿儿就到公社粮栈去买。”这一些句子中,或多或少皆出现了中国人耳熟详的独具特色的时代与“政治词汇”——“分地”“食堂”“公社”“演习”“返销粮”“粮栈”
等,运用这些文化符号,凸现出时代背景,而又用画家之“烟云模糊法”一应轻轻掩去,真可谓匠心。 2015/7/12,磨砚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