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这一条,是讲厥阴下利的几个脉证。 大家知道,按五行关系来言,厥阴有邪,它大致会有四个相关方面的反应:一是心,二是脾,三是肾,四是肺。如果厥阴下利,下利主要责之于脾与肾。由于厥阴受邪,邪传于脾,就会有脾运化不利的问题出现,这就可能导致湿;由于厥阴受邪,邪犯于肾,主会引起肾阳受损,肾阳不固,这就可能导致下利。这一条,仲师在这里重点讨论的就是厥阴受邪,邪传脾犯肾的问题。 “下利”,当然是厥阴下利,其病根子在厥阴之上,现在邪犯肾,肾阳受损,不固,因而下利,这是主要矛盾。“脉沉弦者”,就是以脉象来说明病根在哪里,脉沉主里,病是里证,脉弦为肝病,说明病根子在肝上。“下重也”,是说明邪同时也传于脾,使脾运化失司,致湿,因为体内有湿,湿恋浊物下之不爽,而下重也,这是次要矛盾。这一节,是说厥阴下利,病根在肝上,因为肝邪犯肾致下利,同时肝邪传脾致湿重。如果要治这个下利,就要兼顾脾肾,当然病根要除则须治肝也。 “脉大者,为未止”,如果在厥阴下利的病程中,脉变大,就是比原来之沉弦脉变得大了一些,脉大病进,提示病更严重了,下利当然不会停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如果在厥阴下利的病程中,脉变微弱了些,就是比原来之脉变得有些微,有些弱,脉小病退,这种脉象提示这个病减退向愈。此时,哪怕是发热,那也是阳气回复之发热,不是阴盛之阴火而发热了。为什么?因为脉是比向前变微变弱的,是阳气渐来的有根之脉象,不是阴火之无根之脉象,有根即为有阳气也。为什么会说此时它是有根之脉象?因为现在发热,但脉却是比原来微,比原来弱,如果是病加重之脉,热重了,脉会变得更数一些,更大一些,然而此时脉比原来变微变弱,就不是阴火之脉,是阳气来复,阴自然不那么盛,阴火自退之脉象也。有这种脉象,虽热,不死,而病要向愈。 2021/9/29 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这一条,是讲厥阴下利,阴阳俱虚危证之转机也。 “下利”,当然是厥阴下利,厥阴之邪下犯肾,肾阳不固而下利,“脉沉而迟”,沉脉主里,是里证,本来有下利是阳虚,那么会不会阳虚阴盛而产生阴火呢?脉迟,说明阴也虚,阴不盛,此时此证候乃阴阳俱虚之危证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面有点红,身有点热,就提示阳即将亡去,阳已浮越到面,到身,为戴阳之象。“下利清谷”,更进一步提示此病人阳虚极也。向若此时投之以良药,阴阳俱治,以补阳为主,则病人必郁冒,说明投药极准,病不眩冒,药之不中也,现已眩冒,说明药证相符也。病人一郁冒,汗出,则此病邪解除,为什么?因为郁冒提示阳气来复,阳气抬头了,势力一时有点猛,让病体难于承受其力,一时达不到新的平衡,故而眩晕,汗出是阳气在里与阴邪抗争,将阴邪随汗排出体外之表现也。“病人必微厥”,这个时候,病人会微有厥逆,为什么?因为阳气与阴寒邪气抗争于里,手足之阳也“参与”战斗之故也。这个病为什么能好?就在于仲师辨证准确,投药精当而已。为什么这样说?看仲师之认识呀。——“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上边,那一切症状的反应,是其面戴阳之象,根子里下虚故也。是下边虚,下焦肾阴阳俱虚的缘故,因此治之当以阴阳俱补,以补阳为主也。 2021/9/29
|